張君麗


摘 要:易貢位于林芝地區,受雅魯藏布江的影響,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食用菌資源豐富。通過對易貢塊菌資源進行調查,初步摸清了易貢塊菌分布范圍及其生態環境,為西藏特色食用菌資源保育、人工撫育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西藏;易貢塊菌;資源調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10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646.9? ? ? ?文獻標志碼:A
塊菌(Truffles)是子囊菌中的塊菌目(Tuberales)塊菌科(Tuberaceae)塊菌屬(Tuber)的一類地下食用真菌。塊菌主要分布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國內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區)。西藏目前已發現的塊菌有西藏塊菌、劉氏塊菌、少孢塊菌、波密塊菌、易貢塊菌等[1]。
西藏塊菌資源豐富,但由于缺乏對塊菌的了解,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開發。2016—2017年項目組連續2年開展易貢野生塊菌資源及生長環境調查,研究了易貢塊菌自然條件與塊菌生長的適應性,闡述了塊菌的特征特性、生長環境,為開發西藏特色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1 ?野生環境調查
此次調研,采取走訪農戶和實地野外調查的方式,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當地人已發現有野生塊菌資源的江拉村開展野生塊菌資源調查,主要調查經緯度、坡度、坡向、降水量、氣溫、植被等信息,見表1。易貢野生資源多發現于松樹下,陡坡、南向,約呈40°,土壤疏松,沙質土,枯枝落葉和腐殖質層較厚。
易貢年平均降雨量為960~1 100 mm,年平均氣溫為11.4 ℃,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18.1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3 ℃。這些數據與法國塊菌生長區的比較見表2,發現易貢的自然條件完全符合塊菌生長的要求,由此推斷,易貢鄉適宜塊菌的生長。
2 ?易貢野生塊菌形態特征
易貢塊菌,見圖1,子實體近球形,形狀不規則,表面有桑葚狀突起,呈淺褐色或褐色,由網狀線縫分隔,瘤突較圓鈍,少尖銳,橫切面有白色紋路,與大理石斑紋相似,有微香味;子囊孢子卵形,長橢圓形[2-3]。
3 ?調查結論分析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下游河谷向北輸送,經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后,大部分水汽再沿易貢藏布河朔江而上,形成了易貢特殊的氣候,野生食用菌資源非常豐富。野外調查發現,塊菌生于向陽南坡面松樹下,坡度約30°以上,寄主植物為松樹,塊菌著生處距寄主樹干根基的距離多在2 m以內,一般是沿著樹根周圍挖掘可見,枯枝落葉較多、土壤肥力相對較好,土壤疏松,地面覆蓋一層枯枝落葉和粗腐殖質的土壤,這樣有利于子囊果的形成,同時這樣的環境也利于透氣排水,防止塊菌因積水而腐爛。
有關研究表明,塊菌生長不同階段對溫度、水分有一定的要求,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15~28 ℃,塊菌對4月、7月、8月的降雨量很敏感,春季降雨量對當年塊菌子囊果的形成和產量有顯著影響。如果春季干旱少雨,子囊果就不能形成或發育遲緩,減少當年子囊果的形成量。易貢年均氣溫11.4 ℃,年降水量960~1 100 mm,最熱月均溫18.1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濕度大,日照相對較弱,這樣的環境適宜塊菌的生長。
但是項目組于2016—2017年在易貢收集野生資源,數量不多,2017年7月在易貢只找到4個,主要原因是沒有人管理而被山豬挖食,采到的塊菌也都還沒有成熟,說明7—9月間西藏的野生塊菌還沒有到成熟階段;經調查,11月是成熟階段,但還要分階段繼續調查塊菌的成熟期。
為保護西藏特色食用菌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性發展,建議如下:一要加強野生食用菌資源保育工作,進行科普宣傳,建立保護保育區;二要科普采收標準,不要過早采挖;三要開展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建立塊菌種植園。
參考文獻:
[1]徐阿生.西藏塊菌屬的分類研究[J].菌物學報,1999(4):361-365.
[2]陳慧群.塊菌生態和生理特性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9,15(1):11-15.
[3]陳應龍.塊菌資源多樣性機器地理分布[J].中國食用菌,2000,19(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