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鐺
今天,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下班后等她一下。很快,她如約而至,風風火火,進了門就一屁股坐在沙發上,水還沒喝上一口,就開始數落起她的寶貝兒子蘇淳。
上課不遵守紀律,還和老師頂嘴,學習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朋友把一個個負面標簽給孩子貼得滿身都是。
我問她原因。她嘆了口氣說,剛剛開過家長會,與任課老師的一番促膝長談,她才了解到自己的兒子在班里的表現,老師們都說他太任性。難怪有一次放學的時候她來接兒子,兒子在車后面坐著,突然間冒出一句:“我每天都不快樂。”
當時她并未在意兒子說的這句話,還跟兒子開玩笑,說爸爸媽媽那么愛你,你還有什么不快樂的?兒子當時一句話也沒說。今天開了家長會,她才切實感受到那天兒子說這話的含義。不是無心之語,而是在心里壓抑了很久。突然,她覺著對自己的兒子一點也不了解。
“你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說說看。”我希望她能詳細地把家庭教育的細節說一說。
“你也是知道的,我站手機柜臺,一站就是一整天,全家人的吃喝全靠我呢。”朋友開了一家手機超市,早出晚歸,很忙。
“中午我也不回家,就在店里吃,等到晚上8點多鐘才能回家。這時候,孩子的爸爸看著孩子寫作業。有時候蘇淳寫字慢,我到家的時候,看到他作業沒完成,我就著急,沖他爸發脾氣。時間久了,爺倆兒都摸透了我的性格脾氣。在我進家門之前,都不再忙著寫作業這件事情了,至于作業完成沒完成,我也不知道啊!”
朋友喝了口水,接著說:“還有,他爸幫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我也是不知情的,還是這次家長會后,班主任告訴我的。在我的眼里,回到家看到老公和兒子一個看電視,一個在沙發上玩兒,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至于孩子的學習,真是過問得太少了,全部推給他爸管了,沒想到竟然管成這樣。”朋友終于停了下來。
“蘇淳在家里表現怎么樣?”我問。
“什么活兒也不讓他干。吃飯還要喂,穿衣服也是他爸伺候,書包也是他爸給收拾……凡是他的事情,都是他爸給承包了。吃蘋果還要把皮削好,吃雞蛋也是把皮剝好,放到他的手里。還有……”她的話蠻多的,如數家珍。
“也就是說,孩子從來不參與家務勞動,甚至在家里的學習,也是一個被動的狀態,對嗎?”我追問。
“是的。你知道嗎,我覺得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丈夫、兒子、我,三個人的心情愉快,這是最重要的。至于孩子的學習,真是管得太少了。”朋友開始有點兒自責。
“還有啊,他學東西可慢了,和對門的小姑娘比起來,真是差遠了。有一次,小姑娘一下午就學會了騎自行車,我讓兒子練習騎,結果練了一下午也沒學會,然后再怎么說他都不學了。”朋友的語氣里明顯透露出無奈,“我還讓他學鋼琴,因為我和丈夫很喜歡,但兒子太笨了,老是不開竅,練習了幾次便拗得不肯學了。”
我一邊聽,一邊皺著眉頭。我對她說:“孩子的執拗是因為你們把他當寵物來養。”
“我們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對嗎?”朋友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
“當然。錯位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權利,讓孩子滋生任性等毛病。你們對孩子的溺愛傷害了孩子。你們要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你強迫他做,你覺得他能開心嗎?”
“也是,這些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真是個自私的媽媽。”朋友看上去有點難過,“我想改變自己,是不是我改變了,孩子就能變好呢?”她期望能從我這里得到一個肯定的答復。
“根源在你和孩子他爸身上,你們把對待孩子的態度調整好,從滿足你們自己的需要變為尊重孩子的需要。”我一字一句地告訴她。
“我知道了。你這樣一說,我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我一定要改,和孩子他爸一起改。”她抹了抹眼角,表了表決心。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光要結果,也應該引導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勞動的過程,甚至你們也可以參與其中,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勞動,這樣不是更好嗎?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伴隨孩子一起成長才行。”
“好的,幸虧到你這里來,幫我一分析,我終于明白了。”說完,她臉上露出了微笑。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