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峰
多練習、“臉皮厚”、大膽說,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英語的語境里是提高英語口語的殺手锏!
學習英語,需要邁過一個又一個大坑,才能練就“金剛不壞”之身。
語法“坑”
每一門語言都有這門語言特定的語法規則,英語也不例外。在國內,英語教育非常重視語法。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當時的英語高考卷子里,語法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比如,“out of question”和“out of the question”,這兩個短語多一個“the”和少一個“the”意思截然不同。我曾經專門去問過我一個學習英語文學的美國朋友,到底他們是怎么解讀“out of question”和“out of the question”這兩個短語。這個美國朋友說,“從語法上來講,‘out of question的確是‘毫無疑問的意思。而‘out of the question也確實是‘不可能的意思。但是,我們平時生活中不這么用啊,‘out of the question太書面化了,我們一般都只說‘impossible,這個多簡單?。 ?/p>
她反問我:“你們中國人學英語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難道不就是為了更好地和外國人交流嗎?語言是一個橋梁,其實只要雙方能夠溝通,就已經實現了橋梁的作用了,不必這么在乎這些語法的條條框框!”
試想,以漢語為母語的我們,平時生活里也不是每說一句話都會仔細分析“主謂賓,定狀補”。英語語法不是不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要過分地迷信語法,讓所謂正確的語法結構束縛住自己,而忽略了真正學習英語的目的—— 更好地與人交流。
閱讀“坑”
學習語言,是一個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美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每天會有20分鐘閱讀的作業,有時還伴有閱讀理解的題目。在他們每次的閱讀理解題目里總會出現一些他們以前不認識的單詞,而老師不要求他們去翻字典查這些單詞的意思,而是要求他們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測,甚至是去猜這些單詞的意思。但我記得在我高中學習英語的時候,老師強調讓我們弄清楚每一篇文章里每個單詞的意思,遇到生詞就去翻字典,弄清楚這個詞的含義,并且要在旁邊標注出來。
我曾經和兒子的英文閱讀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對整個故事有一個大概了解,并且保持閱讀的連貫性。如果孩子每遇到一個生詞就去翻看字典,那無疑會打斷他們對整個故事的理解。不僅如此,這樣做還會讓孩子養成對字典的依賴性。孩子只要能對整個故事有個大致理解,即便不認識故事里面的幾個單詞,也不會對整體的閱讀產生影響。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去翻看字典,孩子根據上下文推測那些不認識的單詞,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不僅如此,每一個英語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只是簡單地翻看字典,并不能準確地把握這個單詞在特定語境下的意思,也不利于孩子完整地理解整個故事的大意。
老師一番話,我恍然大悟。難怪我高中時密密麻麻標注在文章里的那些生詞,到頭來記住的沒幾個,的確也是這個原因。
口語“坑”
我記得剛到美國斯坦福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口語是我最大的困擾。我們當時的很多課程,按照20%期中考試加40%期末考試加40%課堂發言,得出最后成績。
因為英語不是母語,一開始我常常需要在心里反復練習好幾遍才有勇氣舉手發言,不僅如此,我還會反復確認自己所說的話中是否有語法錯誤。這樣糾結的結果往往是被美國同學搶走了發言機會。
我把我的苦惱告訴了我的任課教授——一位法國老教授。他聽完我的苦惱,哈哈大笑,他說他曾經也和我有著同樣的經歷。他的母語是法語,所以剛到美國的時候也在口語上非常困擾。后來他發現,完全不需要在乎口音、語法這些細枝末節,你只要大膽地表達出來,其實很多時候,母語是英語的同學是完全能夠聽懂的。
多練習、“臉皮厚”、大膽說,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英語的語境里是提高英語口語的殺手锏!現在我們中國的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和母語是英語的人交流,只要跳過這三個“大坑”,提高英語水平是不成問題的。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