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麗萍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旨在提升我國教育綜合水平。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便是為了貫徹這一目標,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將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要求合理融入教育教學中,培養出更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發展型人才。在這種形勢下,高中地理教師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構建更符合學生實際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以促使他們在更具實效性的地理課堂中全面提升自身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
一、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增強地理知識的實用性
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其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其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具有較高的實用性。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過于學術化,學生為了應對考試,總是習慣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這些抽象知識概念,如此不僅導致他們出現反感、厭惡等負面情緒,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習效果,切實阻礙了地理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可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如此不僅可以借助生活問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還能加強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通過增強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如:在學習“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我利用實際生活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共鳴。首先提出常見話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商業街大都在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購物點多便是市中心的標志,由此可見,商業中心的形成離不開交通的支持。將這種觀點放大來看,經濟水平高的城市同樣具有交通運輸線路廣的特征,而偏遠地區之所以經濟落后,是因為他們在交通運輸上存在困難。”我借助這一生活常見問題幫助學生認識“交通運輸影響著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這一知識點,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對地理概念的主觀感知能力。
二、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德育,發揮地理學科的人文性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地理教育應突出其人文功能,即教師在進行知識教授的基礎上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人格品質得到均衡發展,這不僅是地理學科的特性,更是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主要內容。由此出發,地理教師可在地理知識教學中有機融入德育,將地理環境中的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相連接,讓學生通過分析自然地理與人類現象的相互關系認識人類發展應遵循的客觀要求,以實現人文地理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并促使他們逐漸成為具備優秀人地協調觀的和諧世界建設者。例如:在學習“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課時,我利用多組圖讓學生觀看荒漠化地區的主要地理特征,通過總結相關地理知識可以發現,當土地缺少水分和養分時,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的現象便會愈加嚴重,繼而形成一個土地失去生產力的惡性循環。導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去氣候變異和自然災害,人類干擾占據相當高的比重。這時,學生已經可以從所學地理知識中認識到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相關形成原因,這時再讓他們思考分析對應的治理措施,不僅可以提高其分析地理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使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促使其建立正確的環境觀與發展觀。
三、根據學生認知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地理教學的創新性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既應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地理教學的整體性和基礎性,又需具有創新性質,如此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高中地理知識本身具有較強的結構性,教師若想從根本上優化學生的學習思維,需進一步增強地理教學的靈活性,即根據地理知識的特性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內容最優化。為了滿足這一目標,教師可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根據主題將相關內容整合為知識模塊,利用生成性教學法來實現地理各部分知識的相互支持,以確保學生在延續性地理學習中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章時,單元中涉及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化以及城市化三方面的內容,我便將這兩課中涉及的三部分知識點進行整合,除去教材中舉例的東北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外,我添加了華北地區作為補充,帶領學生分析三個地理特征不同區域中農業、工業與城市化的發展差異。如:在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時,以表格的形式將東北、華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各項特征對比列出,如此便可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不同地理環境下農業發展特點的不同,以達到深化學習效果的目的。
四、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知識體系,確保地理知識的整體性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教育模式的革新,以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為主要載體的電子終端設備成為現代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教師合理利用這些信息設備易操作、易傳播、易儲存的優勢,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厚的自然現象和人文常識,其所對應的龐大知識體系是目前高中生的一大困擾,他們在復習時常常因為知識體系存在漏洞而未能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據此,教師可利用資源豐富、操作方便的信息化工具構建知識體系,以讓學生建立起更系統、更完整的復習框架。例如:在復習“氣壓帶和風帶”這課時,由于本課中包含的細節知識較多且抽象性較高,我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為學生構建了直觀性強且系統完善度較高的復習大綱。復習大綱以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節奏帶領學生逐步深入知識點,還附上相應的動態圖來幫助他們加深印象。如:復習大綱以知識模塊的形式列出了“風的方向”“氣壓低、風帶的分布”等細節知識,再配上flash動畫來講解“三圈環流”這一重點內容,整個知識框架系統且完整,學生在復習時也能借助相關網絡資源補全自身學習漏洞,切實確保了地理知識的整體性。
新課改視域下的地理教學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旨在讓他們在提高地理學習與應用能力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此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方針。為此,高中地理教師可通過結合生活問題、融入德育元素、整合課程內容與借助信息技術等方式提高教學的現實價值,以讓學生在更具實用性、人文性、創新性與整體性的地理課堂中全面提升自身學習能力,進而達到有效推動其核心素養良性發展的根本目的。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