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漢字識寫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理解和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保障。所以,如果學生漢字識寫不過關,其他科目的學習也將受到波及。由此可見,識字寫字教學是多么重要。然而,目前小學低段識字寫字教學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在孤立的環境中進行漢字識寫教學,而不是以語篇為基礎,這就造成學生漢字記憶不牢、解釋不清、語言理解和表現能力差?;诖耍疚难芯苛苏Z篇閱讀中的識字寫字教學,以提升學生漢字理解、應用能力。
目前,小學低段漢字識寫教學的情況是:學生可以掌握識字寫字,但是卻無法在語境中自如地運用漢字,甚至不能正確拼讀。這說明識字寫字教學方式傳統、單一,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意識。針對此,教師應該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為指導,將識字寫字教學融入母語環境當中,以語篇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在語境中不知不覺地認識漢字、書寫漢字、運用漢字,從而建立自身獨有的語言體系,實現語言從知識層面到能力層面的全方位提升。那么,該如何在語篇閱讀中進行識字寫字的教學實踐呢?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朗讀文本,在感受中識字寫字
有感情地朗讀是一種對文字語言的靈敏感覺,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躍入眼簾的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從而進行視覺、聽覺、聲音等感知器官的有效聯動,促使漢字所表達的意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當中,進而豐富學生對漢字的情感體驗,形成語感,最終深刻理解字詞,提高漢字運用能力。
例如:在《場景歌》的識字寫字教學中,我基于閱讀語篇組織了有感情地朗讀的活動,讓小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單個字詞在語境中的魅力,培養語感,進而實現漢字的高效理解和運用。具體過程如下:首先,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感知朗讀過程中停頓、音調、節奏以及重音等細微的變化,體會漢字在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和情感色彩。如“一方魚塘,一座花園”這一句,在讀的時候,指導學生讀“一方”時要輕一點,而要重點讀“一座”,以此引導學生對比前一組詞和后一組詞在重音和語調上的差別,從而體會出后一組量詞相較前一組表達的事物更大;其次,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認知漢字、字形、字音,體悟漢字所隱含的情感方向,完成漢字的內化和輸出。在朗讀文本的實踐中,學生對漢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培養了語感,提高了漢字使用能力。
二、鼓勵批注,查用字典識字寫字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閱讀是學生認識漢字、擴大識字量、掌握漢字運用和表達方式的有效途徑。因而,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完成讀中促識、識中促讀,提高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優秀的識字習慣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優美的詞語、句子進行批注,并自主查閱字典,認識批注的字詞,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和意識,強化識字、寫字教學質量。
例如:在《田家四季歌》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漢字的意識,提高其學習漢字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批注,并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知漢字。具體如下:首先,演示文本批注,給學生參考標本,激發學生批注興趣。如“花開草長蝴蝶飛……桑葉兒正肥”這一句,我在“蝴蝶”“桑葉”底下標注“☆”,在“嫩”“肥”“苗”底下標注“◇”,這種有趣的圖標激發了學生標注的欲望;其次,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鼓勵標注,在鼓勵下,學生注意到了大量要學習的漢字,如“夏季”“蠶桑”“插秧”等;最后,引導學生查閱字典,學習生字,如“勤”,先讓學生通過偏旁部首和讀音兩種方式進行查閱,肢解、剖析漢字,再查看“勤”的含義,并通過閱讀文本理解。在查閱字典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字詞產生的過程,對字詞有了一個系統的認知,深刻記憶了生字詞。
三、對比分析,抓住規律識字寫字
漢字作為一種流傳久遠的表意文字,學習的難度主要集中在漢字的字形結構上。然而,漢字結構有規律可循,一種是以“部首”為切入點,歸納、記憶漢字;另一種是通過漢字的聲旁尋找規律,整合、認識漢字。但是,在平時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漢字的情感內涵,而忽視了識字規律的探尋,導致學生識記不牢,無法正確拼讀。針對此,在基于語篇閱讀的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漢字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形聲字、形近字的對比、總結掌握識字規律,進而豐富自身識字量。
例如:在《樹之歌》的閱讀教學中,我采用了對比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規律,幫助學生深刻記憶、掌握文本中的漢字。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認識文本中的漢字;其次,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些漢字的偏旁部首,如“楊”的部首是“木”,而“暖”的部首是“日”;然后,引導學生列出有“木”這一偏旁部首的漢字,包括“楊”“梧”“桐”“楓”“松”“柏”;最后,引導學生對比這些漢字,學生發現它們表示“樹木”且都是左右結構,而且字音一般都是根據漢字右半部分的讀音而定。通過對比,學生發現了這些漢字結構的規律,掌握了學習這種類型漢字的一般方法,提高了識字能力。
四、仿句練習,在創作中識字寫字
應試教育下的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圍繞漢字認識和書寫的簡單層面而開展,主要表現為謄抄漢字、機械重復記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學習方式讓漢字失去了本身的華彩。針對這一問題,在素質教育下,教師可以在語篇閱讀環境中引導學生進行仿句練習,賦予識字寫字一定的實用意義,讓學生關注到語言存在的意義和功能,拉近學生與漢字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在創作中識字、寫字,提高漢字掌握、運用能力。
例如:在《日月潭》的閱讀教學中,我就采用了仿句練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認識、書寫、記憶漢字,以強化識字寫字教學。首先,引導學生逐段分析、欣賞文本內容,體會語言的魔力。如“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倒映在湖水中”這一段中的“飄”字,我先播放了一段視頻,內容為流動著的云,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視頻中云的狀態,如在天空流動,之后,告訴學生云的狀態就可以用“飄”來形容,由此幫助學生理解“飄”。在理解了本段中的文字內容之后,進行仿句練習,如“黎明,山中飄著朦朧的霧。天上橘色的太陽像溫暖的燈光,隱隱約約地藏在云海中。”這種模仿練習既讓學生理解、記憶了漢字,又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
綜上所述,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語篇閱讀為基礎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有聯系的環境中自主、高效學習漢字,認知漢字規律,豐富識字量,培養語感,提升漢字應用水平。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