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
(山東省泰安第一中學,山東 泰安 271000)
懸吊訓練對三級跳遠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
1.2.1 特爾菲法 在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文運用特爾菲法,分別咨詢了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等院校的多名體能訓練領域的專家學者,確定出懸吊訓練實驗方案及其三級跳遠運動員平衡能力的測試指標以及合理的實驗設計方案,為本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2.2 實驗法 實驗目的:探究懸吊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2種訓練方案對三級跳遠運動員平衡能力影響效果的差異。實驗對象:泰安市16名在訓的三級跳遠專項運動員,基本情況見表1,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人,均為男性。實驗周期:8周。實驗內容:進行8周的懸吊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并對其進行平衡能力及其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對比分析,旨在探索懸吊訓練方法對改善三級跳遠運動員平衡能力優于傳統力量訓練方法的可行性。
1.2.3 測試法 動態平衡能力檢測指標的測試,采用法國產Imoove非線性動態平衡與協調測試系統,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指標包括在幅度1、2、3的測試環境下(均為雙腳站立在測試臺上)綠色目標成績、協調性測試、不平衡百分比、穩定性測試結果、平衡分布5項指標;靜態平衡能力檢測指標為閉眼單足站立時間的測試。
1.2.4 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 19.0軟件,對受試對象的專項成績、平衡能力檢測指標等測試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等統計學分析,取P<0.05作為顯著性差異水平的判定標準。
由表2~表4可以看出,運動員Imoove動態平衡能力實驗后實驗組較對照組在幅度1、2、3的測試環境下,實驗后實驗組動態平衡能力各個指標變化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1)運動員的動態平衡能力在幅度1的測試環境下,晃動幅度較小,但與雙手拉力的相互配合做起來也較困難。這一階段注重運動員的基礎核心穩定性能力及平衡能力,在平時的訓練中不應把訓練重點放在增強專項技能的表現上,應加強對運動員基礎穩定性的練習。(2)在幅度2的測試環境下,運動的角度加大、運動的幅度加強。這一階段注重運動員神經控制肌肉的能力,在平時訓練中應注意募集多肌肉群參與, 強化核心肌群,進一步增強運動員穩定性與平衡控制能力。(3)在幅度3的測試環境下,晃動的幅度、轉動的速度、傾斜的角度等指標是3個幅度中最大最快的。這一階段要求運動員具有強大的穩定性、協調性及其身體穩定性,如果功能性不強大極易從圓盤上掉下,在平時訓練中應注重加強核心區域力量的強化,加強整體肌肉的協調配合,強化運動員的神經系統,進而增強運動的身體控制與平衡能力。

表1 受試對象的基本情況(x±s) n=16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Imoove動態平衡能力(幅度1)對照比較

表3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Imoove動態平衡能力(幅度2)對照比較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Imoove動態平衡能力(幅度3)對照比較
綜上,整體說明懸吊訓練可以很好地提高運動員的動態平衡能力。對照組通過傳統力以量訓練,運動員3個幅度下的各個指標,變化不一,有提高的,但是提高幅度很小,說明傳統力量訓練在提高運動員動態平衡方面效果不明顯。
通過2組之間各項指標的增長情況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通過懸吊訓練后運動員平衡能力提升幅度較傳統訓練變化較大。懸吊訓練主要是通過強化軀干肌肉及非主導側肢體的運動能力, 加強神經和肌群之間的反饋能力和整合功能來提高身體在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穩定狀態。
懸吊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都是為了提高神經肌肉系統克服自身體重或者對抗負荷阻力的能力。懸吊訓練主要是使身體處于非穩定狀態下進行克服自身阻力所完成各種動作,來增強人體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能顯著提高核心區肌群的力量。傳統的力量訓練操作簡單,易于接受,在進行大負荷的力量訓練時對大肌肉群有較深的刺激,但是達不到對深層肌肉的有效刺激。懸吊訓練方法新穎、訓練效果顯著,但是傳統力量訓練也必不可少,兩者應該相輔相成根據專項訓練需要有機結合。
對三級跳遠運動員來說,一個穩定的支撐體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體在起跳騰空狀態,沒有穩定的支撐點,因此對身體的平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級跳遠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除了注重下肢力量訓練以外,還應加強其核心力量的訓練,促進肌肉“平衡性”訓練。實驗結果表明,經過8周的懸吊訓練,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運動員出現了較大差別,實驗組在平衡能力方面均出現顯著性差異,但是對照組則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懸吊訓練可以很好地發展核心肌群的協調能力及其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來增強人體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對核心肌肉群影響較大,能顯著提高核心區肌群的力量。
3.1.1 懸吊訓練能夠顯著提高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動態平衡能力。實驗后實驗組運動員Imoove動態平衡能力綠色目標區域得分、協調性測試得分、不平衡分布得分,4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提高;實驗后實驗組運動員助跑4步單腳連續三級跳躍的能力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提高;運動員圓圈內跑動能力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提高。進一步分析得出,實驗組運動員助跑4步單腳連續三級跳躍的能力與圓圈內跑動能力比實驗前實驗組相比有顯著性提高,但是對照組運動員助跑4步單腳連續三級跳躍的能力與圓圈內跑動能力與實驗前無顯著性變化。這表明不同的懸吊訓練方法對運動員平衡能力與協調能力的影響程度不一樣,說明懸吊訓練有利于提高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動態平衡能力,達到預期的效果。
3.1.2 實驗前后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專項成績提高不是很明顯。由于本研究研究時間和條件所限,且影響成績因素頗多,所以對于懸吊訓練能否提高專項運動成績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1.3 懸吊訓練效果明顯但不可取代傳統力量訓練,兩者應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3.2.1 教練員應更新訓練理念,將懸吊訓練運用于傳統訓練之中,并根據項目特點合理安排兩者的訓練比例。
3.2.2 根據專項特點制訂詳細的懸吊訓練計劃,與傳統力量訓練相結合,共同提高運動員的力量水平。
3.2.3 懸吊訓練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理,小負荷多次數,由易到難多刺激深層其他方式練不到的小肌肉群。
3.2.4 懸吊訓練中肌肉一般做等長收縮,因此在訓練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拉伸練習,以防止肌肉拉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