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婷,許 杰,劉 蓉,曹建民
(1.成都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非發達國家近半數學齡前兒童沒有發揮出其自身的潛能,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肥胖兒童的數目正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學齡前兒童發展是一個成熟的交互式過程,包含了知覺、運動、認知、語言、社會情感和自我調節能力等的有序發展。盡管不同文化發展過程是相似的,但隨著孩子獲得特定文化技能,發展速度也會有所不同。在童年中期、整個青春期和成年期,技能的獲得和學習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幼兒期的基礎能力上,且將影響幾代人。而學齡前兒童,作為個體由嬰幼兒向兒童青少年的過渡,在人一生的發展中起著至 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探尋學齡前兒童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著重要意義。
2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總書記重點提出:“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同年10月份,國務院正式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就“十三五”時期深化體育改革、發展群眾體育、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做出了部署。幼兒時期的健康水平是人一生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學齡前兒童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受到越來越家長及政府各部門的關注,因此關注學齡前兒童健康刻不容緩。
The Lancet雜志2007年和2011年關于發展中國家學齡前兒童發展的系列文章率先對早期兒童發展與成人健康、幸福相關聯的證據進行了綜述。研究發現,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有2.19億(39%)5歲以下兒童面臨著無法實現其發展潛能的風險,進而導致該部分學齡前兒童成人后年收入水平平均下降19.8%。相關研究發表后立刻吸引了全球政府機構及相應工作人員的關注,他們通過回顧與關鍵性生物及社會心理風險相關的證據,總結出影響學齡前兒童早期大腦發育的神經學證據,評估了目前改善兒童早期發展方案和政策的有效性及不投資學前教育的預估成本,得出發展中國家學齡前兒童在其母親懷孕過程中就已經呈現不公平現象。3歲及3歲以下幼兒早期發展如協調性或素質等方面受諸多不恰當或不公平的因素影響。而發展中國家有近半數(約43%)5歲及5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可能由于發育遲緩和極度貧困而無法達到他們的發展潛能。
2004年以來,發展中國家有可能無法實現其發展潛能的兒童從2.19億增加到2.79億。2004—2010年,受發育障礙或極端貧困的影響,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無法發揮其發展潛能的人數從27 910萬人(2004年兒童的51%)降至24 940萬(2010年占兒童總數的43%)。通過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早期發展指數進行的初步分析發現,35個發展中國家中,36.8%的3歲和4歲學齡前兒童沒有獲得基本的認知和社會情感技能,如遵從指令和抑制攻擊性。因此,迫切需求從多領域如健康、營養、安全、看護和早期教育等方面入手來發揮學齡前兒童潛能。早期較為合理的學齡前兒童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以提高學齡前兒童智力水平、創造力、體力活動、幸福感等為目標,以期將其培養為一名健康、有活力的高效成年個體。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從1985年到2010年我國肥胖兒童的比例從0.8%飛速增長到8.1%。與兒童時期肥胖相關的已經確定的具有高相關性的疾病首當其沖的就是心臟病:超重兒童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成倍高于正常體重的兒童,肥胖兒童患心臟病的概率更高。另外,肥胖兒童長大后患以下幾種慢性病的概率更高:高血脂、高胰島素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哮喘。除此之外,肥胖還會給孩子帶來許多額外的心理影響,如低自尊和社交被孤立等。The Lancet指出全球約1/3的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兒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持續升高,而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也呈上升的態勢。面對全球學齡前兒童如此嚴峻的肥胖形勢,目前世界上仍然沒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學齡前兒童肥胖問題。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多個單位共同發起的國民體質監測,分別對5萬多名3~6歲幼兒體質健康進行監測發現,雖然幼兒體質總體合格率較高,但幼兒在體質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地域和城鄉差異,并且幼兒戶外活動時間、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等均與幼兒體健康密切相關。Loprinzi等指出,幼兒時期參與規律的體育運動有諸多益處,如對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心肺功能、肥胖及瘦弱等問題的改善。此外,規律的體育鍛煉不僅對現階段幼兒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其成年后的健康如骨密度等也將產生直接益處。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居住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從很小開始就每天穿梭于各種課外輔導班之間,自由活動時間越來越少,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而豐富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增強體質健康,還可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睡眠等。學齡前兒童戶外活動時間越長,其活躍性越高,久坐時間也就越短。因此,戶外活動時間與體力活動相關,與久坐時間成反比。戶外活動時間已被證實并且常用來作為評價個體(包括學齡前兒童)體力活動的常用指標。戶外活動已被證明有助于增進同齡人間的互動,從而提供更多的機會來發展社會技能及兒童的總體健康。因此,戶外活動可以為學齡前兒童提供更多的鍛煉身體和從事社交活動的機會。我們都知道電視、DVD、視頻將會對學齡前兒童的社交能力產生不利影響,而戶外活動則對其有利。Hinkley等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服從性與電子產品的觀看時間成反比,與其戶外活動時間成正比。另外,戶外活動時間還對表達技巧有著顯著影響。男孩和女孩每天平均在屏幕和戶外活動的時間分別為2h、3.3h與2.2h、2.9h,在表達技巧和規則遵守上女孩的得分就顯著高于男孩。
此外,戶外活動可以顯著增加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間,這對于學齡前兒童的動作技能的學習是極其重要的,可以減少靜坐時間,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預防近視,改善膳食習慣,促進睡眠等,甚至研究證實與大自然連接度高的孩子,未來學業能力也會表現更佳。
目前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幼兒園環境、課間休息、體育課、課外活動及家庭環境等因素,全球仍有相當大比例的學齡前兒童并沒有達到相應的運動量。而家庭作為學齡前兒童學習、生活的主體,父母對其一生的影響是重要的、深遠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體育活動,既是學校體育的延伸,又可增強幼兒體質,調高學齡前兒童健康水平,以實現其個體社會化。而父母參加體育活動的多少會影響孩子的體育行為,且父親參加體育鍛煉對孩子體育行為的影響更大。因為在人類運動文化生命史特征的形成中,父親在運動文化的傳承中起到更大的帶頭或榜樣作用。此外,父母的身體指數、受教育水平等也是影響學齡前兒童體力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父親的身體指數值將直接影響學齡前兒童的體力活動量。
王凱珍等通過對3~6歲幼兒家庭體育活動行為和活動量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發現,影響幼兒家庭體育活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兒家長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環境、家長體育認知、家庭體育實施條件、體育活動物質保障、幼兒個體6個方面,其中父母參與體育活動熱情、運動素質、興趣及掌握程度將對幼兒的體育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主要原因可能是父母對學齡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良好示范作用及強化作用。目前,通過對改善學齡前兒童肥胖問題的文獻閱讀發現,多數研究僅關注于單一方面,如控制飲食或體育活動,也有少數研究將這兩方面結合以期改善學齡前兒童肥胖問題,但效果均不理想。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這些研究多數將重點放在改善學校教育、教學方法上,而很少針對家庭。而家庭作為學齡前兒童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學齡前兒童有近2/3時間在家庭與父母或親人共同度過,因此以家庭為視角,通過父母組織多種豐富多彩的戶外運動,可讓學齡前兒童更真切了解自然,保護自然,對學齡前兒童的健康將產生深遠影響。
學齡前兒童是祖國的蓓蕾和希望。學齡前兒童的健康狀況不但對其自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未來我國人口的質量。以家庭為視角,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對學齡兒童的健康將產生深遠影響。家庭視域下學齡前兒童戶外活動初探豐富了我國幼兒健康促進實證研究方面的探索,明確了學齡前兒童健康促進方式,完善了學齡前兒童體育活動實施過程中關于“戶外活動”的理論,又為我國學齡前兒童健康促進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