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福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骨科,廈門,361022)
骨折是臨床常見創傷之一,可伴隨不同程度疼痛感及患肢活動能力喪失[1]。目前臨床針對骨折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通過有效固定和復位為骨折愈合營造良好條件,可有效滿足臨床大多骨折患者對于治療的滿意需求。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給予手術治療雖然具有較好效果,但是對于術中麻醉則會出現不耐受等情況,且在治療中極易出現恐懼等負性心理,導致其睡眠質量下降[2-3]。本院圍繞老年骨折手術患者護理開展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2~88歲,平均年齡(75.4±1.4)歲,其中下肢骨折14例、軀干骨骨折10例、上肢骨折1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5.5±1.3)歲,其中下肢骨折13例、軀干骨骨折11例、上肢骨折1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輔以情志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態及認知進行綜合評估,將疾病及手術相關信息對患者進行講解,使其自我認知水平得到提升;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深入交流,了解患者面對疾病存在的顧慮及負性心理,并針對其心理特點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對其負性心理進行緩解;同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實施情緒管理方法,協助患者建立正確健康的信息,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工作開展,進一步緩解其負性心理;患者治療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骨骼受損情況指導其取正確體位,并定期對其健側肌肉實施按摩,以促進血運循環,減少因局部長期受壓或血液通行補償引起的并發癥;針對患者心理狀態,可實施藝術療法,使其能夠以健康心理狀態及方式對自身進行分析和調控,盡可能是自身處于良好心理狀態,從而減少對睡眠質量及生命質量造成的影響。對照組采用骨科護理,護理人員謹遵醫囑及實際情況擬定護理措施,對其術后患者實施有效固定,加強對其患處的監測工作,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通知專科醫師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護理3個月開展隨訪觀察效果,包括應激反應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變化。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定睡眠質量,總分21分,量表項目: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效率、主觀睡眠等,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好[4]。

2.1 應激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應激反應發生率4.00%(2/50),低于對照組的20.00%(10/50),其中觀察組交感神經興奮1例、全身耗氧量提升1例,對照組交感神經興奮3例、凝血因子激活3例、全身耗氧量提升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1/50),低于對照組的24.00%(12/50),其中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對照組切口感染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肺部感染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和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以往臨床針對老年骨折手術患者多輔以骨科護理干預,側重圍繞患者骨折處及手術治療情況進行觀察,并謹遵醫囑對患者實施護理以確保其骨折處盡快恢復[5]。在實際應用中雖然能夠促進患者盡快恢復,但是并無法對患者術中應激及睡眠狀態進行改善,故而有必要輔以其他安全護理措施[6]。情志護理是中醫提出的護理理念,由于中醫強調形式及精神相結合的整體理念,并強調多種情感護理方法的結合,使患者能夠以良好身心狀態接受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7-8]。本研究結果,觀察組應用情志護理干預后,其應激反應及并發癥均得到有效控制,發生率(4.00%)、(2.00%),低于對照組的(20.00%)、(24.00%),且睡眠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將情志護理應用于老年骨折手術患者中,護理人員可圍繞其術中應激及睡眠質量差等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其實際情況擬定護理措施,有效減少患者負性心理對干預效果造成的影響,并協助其建立良好自我認知及治療信心,從而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9-10]。
綜上所述,在老年骨折手術患者采用情志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減少應激反應及并發癥發生,并使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提升,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