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艷
摘 要: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優化閱讀方法作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師在現代教育領域中面臨的全新研究課題。新時期的閱讀教學,需以解決傳統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基本切入點,融合現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學打開一扇新窗。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在想:怎樣教好學生?怎樣能教得有效率?讓孩子學得有效果?孩子雖小,但有自己的思想,加上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會出現躁動與不安,每每讓其閱讀時,“調皮鬼”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新招數”,不想讀,不愿意讀。對于“閱讀”這一板塊,雖不同其它知識但也相同,熟悉了,自然有點底。于是根據經驗得來的以下做法,撰以此文,僅供參考。下文中所涉及的教學實例請參照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
1 網絡教學,激發興趣
以《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為例,教師可應用網絡教學完成“兩個”導入,自然引導學生提高閱讀成效。首先是導入人物資料:《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中,主要人物有“我”和“鄧小平爺爺”,為更好引入文本內容,教師可應用網絡資源導入關于“鄧小平”的人物介紹,先讓同學們知道鄧小平長什么樣子,是什么人,對我國發展有哪些重要貢獻等等,了解之后再進行文本閱讀,自然就能提高閱讀成效。其次是導入動畫視頻:《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描寫了“我”和“鄧小平爺爺”一起植樹的故事,畫面非常溫馨、和諧、美好,教師可應用網絡資源制作動畫視頻,將“我”和“鄧小平爺爺”一起植樹的場景生動、直觀的描述出來,還可以加入字幕表現兩人的對話,如此,枯燥的圖文內容就轉變成有趣的動畫視頻,不僅能極大降低學生的閱讀理解難度,還可極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 自制教具,高效閱讀
對于學生而言,自制教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與知識的全面結合,使知識變得簡單、通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情境教學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積極性的提升上,自制教具的應用,就是讓學生借助一些生活材料制作模型理解語文知識,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學習時,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的預習,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其次,教師讓學生利用橡皮泥進行模型制作,從而還原文本中描繪的場景,比如“大青樹”長什么樣?小學環境是什么樣?等等,通過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深入的了解。總的來說,自制教具的應用教學價值遠遠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相互之間的互助學習。
3 知識實踐,營造情境
語文知識和實踐息息相關,語文理論知識的形成都是經過生活實踐而得出的,而生活實踐又是語文理論知識的應用過程,一旦脫離實踐,很多的語文知識就很難理解,通過語文實踐學生才能靈活理解和應用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語文實踐營造實踐情境,引導學生在“做中學”,提升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守株待兔》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即在游戲中,學生扮演文中的樵夫、兔子、樹墩,生動還原《守株待兔》的故事情節。教師則負責分組并擔當每組的“表演顧問”,師生配合共同完成角色扮演游戲,游戲過程中,兔子、樹墩可采用擬人化方式,教師引導學生編臺詞,體現《守株待兔》的故事主旨,比如樵夫在樹墩旁蹲守的時候,樹墩可以說:“樵夫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真是太可笑了!”。這樣學生在游戲中不僅能更加熟悉《守株待兔》的故事情節,還能“寓學于樂”,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4 推薦閱讀,拓展廣度
“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廣泛興趣的關鍵時期,涉獵書籍的廣泛性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在閱讀教學時,除了教材上規定的必會篇目之外,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符合學生閱讀的優秀課外讀物。如:《海底兩萬里》《我要做個好孩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天藍色的彼岸》等,內容涉及哲理、深化、道德、科幻各個方面,能改變學生初涉書海,無所適從的情況,為學生提供了寬廣可選的閱讀人生。
5 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學時需秉持“人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為課堂中心,鼓勵、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在自主學習和思考中逐步提升文本閱讀理解能力。為最大程度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可采用“師生互動”教學,目的是為了構建和諧、高效的師生交流通道,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進行正向積極的引導,從而避免學生多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