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管理學(Management Science)和經濟學(Economics)一樣,都是一門顯學。雖然兩門學科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不同,但是卻又有相繼增益的傳承與互補。據此,過去的歷史昭示著一個事實: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商品文化。如果在這些不同種類的商品文化中總結歸納商品文化的特性,工作體量十分龐大。其中,有兩種方式可以解釋商品文化:直接推演和間接論證。鑒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市場經濟根本性上帶有商品經濟的特征。本文將采用間接分析的方法,通過經濟普及論的基本觀點透視商品文化的主要特性,以期為深入理解商品文化提供一種相對簡明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經濟普及論;商品文化;同構關系
一、商品文化的多樣性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新的價值觀念沖擊著傳統的商業。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從商品文化的角度解釋社會現實。目前國內普遍認為,商品文化(commodity culture)指的是商品經濟(commodity economy)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念、習俗傳統、人際關系和社會凝聚力等。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為平等交換的商品理性的特征。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商品文化。譬如,社會制度、政治形態、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會出現不同的商品文化。為了更好理解造成商品文化多樣性的因素,筆者將用同心圓表示其影響的程度。如下圖所示,其核心因素是價值觀念,政治體制和組織結構作為主要因素,始終離不開社會化生產力這種外在因素。
三種因素始終圍繞商品理性運轉,每種因素仍然可以繼續分為不同的類型:
1.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平等觀念、競爭觀念等。
2.政治體制和組織結構:多元性、平等性、制約性、民主性和法制性等。
3.社會化生產力:社會化、現代化和信息化等。
如此來說,每種影響因素都會至少驅動一種商品文化形成,而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排列組合又會產生新的商品文化。所以,商品文化的多元性(pluralism)為直接分析商品文化的特性造成很大困擾。這時候,采用間接分析的方法從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的角度探討商品經濟的特性,能夠為研究商品文化特性提供相對簡明的判斷思路。
商品文化多元性模型圖
二、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相對于自然經濟而言,商品經濟是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本質上強調的是交換(exchange)。然而,市場經濟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實際上強調的是資源配置方式(resource allocation mode),它更加關注社會資源配置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的過程。但是,如果將商品的意義擴展到經濟之外,就形成了市場經濟。所以,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首先,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商品經濟,就不會有市場經濟,需求來自市場社會中的具體偏好。
2.其次,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成為資源配置的方式,關鍵在于價值規律對社會生產的調節作用。而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內在邏輯。所以,商品經濟就是價值規律得以存在和發揮功用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3.綜上所述,沒有商品經濟就不存在價值規律,從而也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產生市場經濟,如此可見,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結論:商品經濟是商品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作用的同構結果。
三、經濟普及論與商品文化特性的關系
實際上,經濟普及視域(horizont)范圍所聚焦的是全球經濟以及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其中,商品文化是影響市場經濟的重要因素。參照陳榮耀教授在《比較文化與管理》中的觀點,商品文化的發展是管理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簡而言之,期初自由市場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在社會中起到支配作用,然后通過經濟的普及,最終形成管理的普及。也就是說,自由市場經濟與商品文化特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自由市場經濟的特點就是商品文化特性的集中體現。
經濟普及論中的自由市場經濟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特征:
1.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語素中,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受到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的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那樣受國家所引導。
2.市場經濟并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市場經濟指引其運作,但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結構關系,促進企業、公司或者組織等團體,放大自我調節的效果,反哺經濟。
通過以上兩個特點的總結,大致可以將自由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歸納為:自主性、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開放性。這與商品文化五大特性中的四種:平等性、競爭性、協調性、長遠性相吻合。西方主流經濟學,支持自由市場經濟的一方通常認為,人們所追求的私利是社會最好的利益。這一點,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中看得最清楚:借由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沿著這個思路,商品文化是商品經濟的特性;商品經濟助推了市場經濟的生成。所以,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與此同時,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蘊含的文化價值,提升了商品滿足需求(demand)的能力,商品文化與市場經濟呈現出一種同構關系。可是,一旦考慮到國家、種族、政治、時代等不同的語境時,商品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將不斷變換結構方式。如果從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這種同構關系是否仍然可以繼續適用,相信任何結論下的都還為時過早。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趨向與踐行邏輯中,要使商品文化助推市場經濟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邊恒然.波德里亞論消費社會的理論與修辭[J].金融經濟,2018(2):68-71.
[2]鄧劍秋,王鳳鶴.試論商品文化[J].江漢論壇,1993(3):23-28.
[3]劉黎.論文化生產力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29-131.
[4]陳榮耀.百年管理史的文化詮釋[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5):34-41.
[5]周馳.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的策略思考[J].人民論壇,2013(11):66-67.
[6]凌江懷.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13-16.
[7]陳榮耀.比較文化與管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8]陳榮耀,趙紅巖.資本邏輯與經濟轉型[J].社會科學,2011(9):33-40.
[9]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M].商務印書館,1972.
[10]王曉漫,洪灝.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4,18(4):77-79.
[11]邊恒然.全球化轉向文化帝國主義的思考與定見[J].中國市場,2018(21).
作者簡介:邊恒然(1992.10- ),女,漢族,河北人,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2018級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哲學、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產業經濟學、文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