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布 仁門德
摘 要: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種經濟成分構成的復合系統,功能完備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其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縣域經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興衰,本文以內蒙古通遼市為例,旨在通過研究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特色,提出本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一、通遼市概況
通遼市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是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也是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樞紐城市。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轄1個市轄區、1個開發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即科爾沁區、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和霍林郭勒市。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312.48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約150萬),城鎮人口148.55萬人,城鎮人口比重47.54%。2016年通遼市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01.6億元,增長4.1%,其中縣域經濟的發展勢頭尤為強勁。
二、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2014年初,通遼市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認真研究出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并對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進行了再部署。近年來,通遼市各旗縣區牢牢把握“開放轉型、創業富民”的大好機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打出了實現脫貧致富的“組合拳”,各縣級工業園區產值均過百億大關。深入研究通遼市各旗縣市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總結出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的主要特點:
1.農牧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現代農牧業加快發展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精神的指引下,通遼市積極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初步實現了“節水農業蓬勃發展、科技創新產能提升、綠色食品安全優質、生態循環不斷加強”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模式。同時大力發展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和飼草料基地,設施農業和高效特色種植業迅猛發展。肉牛主導產業保持著傳統優勢,科爾沁綠色優質安全食品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顯著提升。以扎魯特旗的牧區現代化聯合生態家庭牧場為例,若干戶農牧民家庭合作出資,共同經營,在降低養殖成本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經營方式,即“分戶管理、統一養殖、生產資料互補使用”。在這種經營模式下,農牧民的收入大大提高。扎魯特旗的實踐經驗值得周邊地區借鑒,也為通遼市其他旗縣區推進現代化農牧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參考。
2.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形成優勢特色規模
近年來,通遼市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積極謀劃、科學統籌,把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重要目標,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集群”,產業層次顯著提升,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多元發展,為通遼市縣域經濟健康發展注入了活力。綠色農牧產品深加工、新型材料、煤炭鋁化工、生物科技及蒙醫藥等新興產業成為了縣域發展的領頭羊,服務業發展加快,旅游、物流、金融等領域成績卓著。在縣域經濟政策扶持下,各旗縣區正在向多極發展、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邁進。“開放轉型、創業富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引,通遼市緊緊抓住政策機遇,保持優勢特色,補齊經濟短板,使縣域經濟呈現出規模化與集群化的良好態勢,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最亮色和最強音。
通遼市不斷加強對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有效促進了產業轉型與升級;積極發揮煤電鋁產業優勢,強化工業鏈條延伸,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追求循環發展,打造地域特點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煤電鋁一體化模式”。同時,利用玉米主產區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生物科技、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建設優質有機食品基地。各旗縣區從資源、區位等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發展縣域主導產業,構建了各具特色的經濟板塊和工業園區。
3.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通遼市不斷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并在全市范圍內打造多個示范鎮,樹立先進發展典型,不斷開拓創新發展的道路。在典型的示范作用下,各旗縣區深刻總結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既有優勢,積極補齊發展短板,逐步建立了特點鮮明、優勢互補的新型城鎮化體系。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通遼市不斷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科學發展和轉型發展上取得新突破,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徑。經過多年的摸索,通遼市舉全市之力構建起新型城鎮化體系,大力扶持民營經濟、支持縣域經濟,不斷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城鄉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城鎮化快速發展也使工業化進程得以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得到了關注和解決,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通遼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三、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發展勢頭向好,但受自然地理條件、科技發展水平、人口整體素質等因素的制約,部分旗縣取的經濟發展仍相對滯后。發展過程遇到了許多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縣域經濟結構缺乏合理規劃,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
由于區位和歷史等因素影響,通遼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三大產業比重還不盡合理,第一產業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強,二、三產業比重偏低且發展質量不高。目前仍受限于單一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均不夠高,傳統農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沒有到達深水區。產品差別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缺少著名品牌、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仍然困擾著各旗縣區;工業產品附加值低,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疲軟、發展資源不斷流失,導致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與城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受外界經濟不利因素影響,農牧民收入穩定增長難度不斷加大,增收渠道變窄。近幾年,通遼市政府不斷加大脫貧攻堅力度,但外界的輸血仍無法有效轉變農牧民增收難的現實。
2.三大產業的迅速發展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
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消耗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工業園區排放的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垃圾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過度開發,農林牧業開發開墾缺乏合理規劃,使周邊地區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一些地區片面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無視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導致土地過度耕作,土地養分不斷流失。原有植被不斷遭到破壞,沙塵天氣不斷增加,人民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重視環境污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并著力加以解決。
3.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
縣域經濟處在邊緣區域,受核心區——城市的支配和領導。由于收益差異吸引,縣域內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優勢要素不斷向城市流動。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幾大困境:一是財政收入不足,發展資金拮據,導致產業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二是高層次人才大量外流,高新技術引進困難。受自然環境、人文條件、經濟待遇等條件限制,高層次人才回縣級地方工作的比率較低,到縣級企業發揮作用的更是少之又少。三是部分地區政府和企業觀念陳舊,招商能力不足,對外開放程度偏低。
4.特色經濟優勢不突出,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通遼市具有明顯的資源和傳統農牧業產業優勢,然而由于一些地區盲目求新求快,匆匆上馬一些不適宜本地生產實際的項目,導致當地特色經濟不受重視,產業優勢已不明顯。
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限制,導致民營經濟發展受到諸多制約,小微企業得到的扶持力度不夠,限制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四、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的對策
發展縣域經濟不但有利于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廣大基層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新時期發展縣域經濟就要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掃清阻礙發展的絆腳石。針對當前通遼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筆者依據縣域經濟學知識和深入實踐思考,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1.調整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完善促進發展的方針政策
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以農牧業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縣域經濟,過渡到以非農經濟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縣域經濟。深入研究縣情實際,揚長避短,理清發展脈絡,調整落后的發展思路;要依托本地優勢資源和要素,把特色產業打造成具有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把優勢資源作為研究重點,大力扶持、深入開發;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地方特色,打造優勢品牌,將資源要素轉換為經濟優勢,探索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借鑒先進經驗,加速出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政策,經濟的發展有了政策的保障,才能不斷邁向縱深,擴大實效。
2.發揮政府引領作用,既追求經濟效益,也兼顧資源和環境效益
政府應民間資本和其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投資,激發市場活力,為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的社會化創造條件,打造和諧的營商環境。同時發揮政府職能優勢,積極培育各類要素市場,助力資本流向朝陽行業,發揮政府信息傳播和引導功能,增強預測市場趨勢、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
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問題監督問責力度,對污染嚴重的企業慎重引進,對私自亂排放的企業加大懲處力度,對有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究,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留住我們身邊的“綠水青山”。
3.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科技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縣域政府招商引資力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強化大局意識,不斷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提高服務水平,從而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環境、為創業者提供發展機遇。制定優待政策,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向基層流動,以城市資源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形成城鄉互補互動的發展格局。在教育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牧民文化素質,為縮小城鄉差距提供新思路。
4.重點扶持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首先,各旗縣要依據區位、自然資源等條件,因地制宜,重點扶持,確定主導產業,大力促進發展,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優勢品牌。其次要不斷加快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政府角度為民營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為其發展解除后顧之憂。最后要舉全市之力,把發展縣域經濟,提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到城市發展規劃的核心層面,從政府和社會角度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把特色打造成優勢。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城市整體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國家經濟實力提升的有力支撐。在當今大好的發展機遇下,政府應著力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縣域經濟良性發展。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認清當地實際,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才能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李仁圖.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創新[J].中國市場,2019(12):17-18.
[2]趙冬.經濟新常態下振興縣域經濟的新思考[J].納稅,2019,13(10):234.
[3]楊加鷗.關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經濟,2019(06):40-41.
作者簡介:張楠,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為公共管理,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管理;布仁門德,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