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究危險因素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該院兒科病房2014年1—7月行常規護理管理,由護士長執行。但此間投訴率高,且護理危險事件諸多。故科內組建專項小組,行護理危險因素探究并于2014年9月—2015年3月落實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對比常規組與危險因素管理組投訴發生率、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質量差異。結果 危險因素管理組投訴發生率、危險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科病房護理中行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可降低投訴及危險事件,提升護理質量。
[關鍵詞] 兒科;護理管理;危險因素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c)-0080-02
社會文明進步,患者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不斷加強[1]。近年兒科病房護理糾紛事件頻發,護理投訴率不斷攀升。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時期,大多數患兒不能準確表達自身感受,護理依從性較低。且患兒家屬過于擔憂兒童,常情緒不能自控,怪于護理人員。再之科內護理人員人手不足,新人培訓制度尚有欠缺導致護理質量多受波及[2]。故該文就該院兒科病房護理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及管理方式及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兒科病房護士27名行實驗調查。男1例,女26例,年齡20~49(34.5±24.5)歲,工齡1~26(13.3±12.3)年。學歷:中專9例,專科11例,本科7例。該次人員未有流動者。且均積極配合調查。排除短期護理實習生。
1.2?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護士管理。全部工作由護士長完成。日常檢查護理工作,若有護理問題及時糾正。定期考核護理人員護理技能。若有護理投訴則由護士長出面解決,后經大會批評。若有危險事件發生及時制止。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培訓。觀察組經危險因素護理管理。
(1)危險因素管理小組。有護士長選取臨床經驗>10年;科內骨干護士;具備高職稱護理人員組建危險因素管理小組。
(2)潛在危險因素。經危險因素管理小組檢查科內潛在危險因素,詳見如下。①護理技能不佳。醫療器械發展加劇了護理難度,如靜脈留置針、PICC等。若護理人員護理技能跟不上或經驗不足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②護理責任心不強,態度生硬。③護理文書不重視。護理人員文書記錄不完整,不準確。④護理培訓不到位。護理人員對危險因素未建立防范意識,相關培訓不到位。
(3)危險因素管理措施。①強化護理人員風險意識。首先,建立交接班表,行書面與文字交接班同步。其次,加強護理人員三查七對制度是否落實,有無輸錯液、發錯藥情況。然后,檢查護理文書有無漏項。最后,提升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若有因護理觀察不當、致病情加重者嚴格處罰。②培養護士與患者家屬溝通能力。培養護理人員用和藹、熱情的語氣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注意溝通中言語細節處理。多以溫柔言語及行為關心患兒。全程微笑服務,尊重患者及家屬感受。若患兒家屬情緒波動可予安慰。患兒住院期間為患兒家屬提供便利條件,或指導其行日常護理。若出現投訴可及時尋求責任護士幫助,或可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解釋,消除患者家屬意見。出院前將患兒及家屬送至住院部外。③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首先,提升護理人員用藥風險意識。注射前經用藥劑量、藥品名稱核實后再行配伍。確定無誤后方可輸液。其次,加強護理人員儀器使用培訓。指導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儀器專項培訓,提升儀器使用技能。若有操作不合規行為,及時更改。然后,提升護理人員基礎護理技能。規范護理人員沐浴、配奶、更換尿布、測量體溫等操作。后就兒科搶救程序,醫生配合,生命體征檢測,病房風險防控(走失、墜床)等技能進行實地考核。若有風險事件發生嚴厲處罰。最后,加強培訓監管。每月考評一次,合格方可從事護理相關工作。④規范護理操作。每周例行,于周會上總結護理風險事件并告知處理措施。完善兒科護理制度,加強制度落實監督管理。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提升護理人員維權意識。及時分享國內外護理糾紛案件處理措施,提升護理人員問題處理能力。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投訴發生率、危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差異。護理質量評分[3-5]:含病房消毒、護理文書、藥物分類、器材管理、服務質量5項。百分制,分數越高質量越好。
1.4? 統計方法
數據經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投訴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投訴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危險事件發生率對比
2014年1—7月間常規組共發生危險事件4起,分別發生于不同護士。而2014年9月—2015年3月間危險因素管理組未有危險事件發生。故組間危險事件發生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常規組護理質量評分為(70.1±6.9)分,危險因素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5.3±7.7)分。組間護理質量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39,P=0.001<0.05)。
3? 討論
兒科患兒年齡小,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護理風險事件嚴重影響患兒康復[6-7]。故加強護理風險防控可降低護患糾紛,減少護理事件[8]。常規病房護士管理模式多由護士長執行,管理漏洞諸多,個人性感色彩濃重[9]。故該文行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力求降低護理糾紛及危險事件。經該次研究證實,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護理糾紛率,減少危險事件。故現就該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優勢總結如下:①風險小組建立可平衡護士長職權,及時發現護理管理中的問題,消減護理人員不良情緒。且經風險小組行護理質量檢查可更快發現護理問題。②危險因素總結。經風險小組發現問題后及時反饋現存問題。逐個突破,解決制約因素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解決護理問題[10]。③風險因素管理措施擬定可提升護理人員糾紛處理能力,端正護理人員態度,也可降低護理危險事件。故該次危險因素管理措施應用效果理想。且該文考慮除護理糾紛和護理危險事件外,仍有影響護理質量的其他因素。故該文在針對性風險防控基礎上增加了護理輸液及藥物監管、護理人員維權意識等內容。但該文也存在調查時間稍短、準備不到位等制約因素。故日后科內應不定時開展護理危險因素管理,力求降低護理糾紛及危險事件,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優質護理服務,促患兒身體康復。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管理中危險因素管理措施可提升護理質量,降低投訴及護理危險事件。該次所學用危險因素管理效果確切可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格英.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危險因素及護理策略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166-168.
[2]? 劉銘潔,周彩芬,姚倩.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PDCA模式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9):55-56.
[3]? 黑明燕,高翔羽,李占魁,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家庭參與式管理模式中的母乳喂養結局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8,33(1):27.
[4]? 兒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相關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6):153-156.
[5]? 吳蘭霞,劉艷華.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4):240-241.
[6]? 李秀.神經內科ICU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7):25,37.
[7]? 梅可樂,高浪麗,蒲鈺竹.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發生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血栓與止血學,2017, 23(3):489-491.
[8]? 尚青霞.護士工作場所暴力危險現狀分析及應對能力提升策略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9):173,181.
[9]? 崔耀輝,鄧蘭芹.晚期腫瘤患兒家屬臨終關懷認知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6):755-759.
[10]? 王慧萍,秦楠.兒童重癥監護病房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情況的調查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5):3198.
(收稿日期:2019-02-26)
[作者簡介] 劉曉紅(1976-),女,山東臨沂人,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兒科疾病護理、臨床教學和臨床護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