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秀英 冉飄

[摘要] 目的 探究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過程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由青島市急救中心進行院前急救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選取42例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流程管理法。該研究將通過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相關時間數據和相關療效數據,分析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過程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結果 經比較,觀察組各項時間指標平均數據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血管再通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且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也均顯著高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流程管理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地提高急救效率,對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護理效果顯著,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流程管理法;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a)-007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相關研究表明,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因素十分復雜,強烈的精神刺激、過重的體力勞動和突變的環境刺激等因素都會導致患者發病,威脅患者的生命[1]。在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煩躁不安、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心律失常、神志不清、心絞痛、心力衰竭和休克等臨床癥狀,患者如不及時進行治療便有很大的可能導致死亡[2]。在該研究中,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通過組間比較的方式分析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過程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由青島市急救中心進行院前急救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測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且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我國關于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癥狀的診斷標準。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選取42例研究對象。在對照組中,男27例,占比64.29%,女15例,占比35.71%;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63.72±8.76)歲;病程2~7 h,平均病程(4.35±1.62)h。觀察組中,男25例,占比59.52%,女17例,占比40.48%;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4.27±8.62)歲;病程1~7 h,平均病程(4.16±1.73)h。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該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②排除存在腦出血癥狀的患者。③排除存在器官功能異常的患者。④排除存在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⑤排除不同意參與此項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流程管理法,具體流程如下。
流程管理法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當將急救流程分為幾個步驟,分別為應急反應、病情評估、現場急救、轉運和交接等[3]。其中,應急反應是指急救中心在接到120求救電話后,迅速調派救護車的同時,由120接警調度員及出診醫護人員通過電話指導的方式予以患者初步自救的過程。該過程十分重要,合理的急救指導能夠為醫生的后續治療提供時間,降低患者病情惡化的概率,對于挽救患者病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4]。因此,在應急反應的過程中急救指導人員應當急救知識儲備豐厚,且才思敏捷,在緊急的狀況中能夠有效地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并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病情評估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指在應急反應的過程中,120接警調度人員及出診醫護人員既要對患者家屬進行急救指導還要對其進行心理安撫,向其詢問患者臨床癥狀、既往病史情況和所在位置等資料,并根據資料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判斷,決定應攜帶的特殊搶救藥械,到達急救現場對患者進行搶救。另一部分則是到達現場后,急救醫生采集心電圖、血壓等信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現場評估。現場急救是指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對患者進行緊急救治的過程,該過程中應當以穩定患者生命體征、保障患者病情不繼續惡化為主。轉運流程應當在現場急救開始后便進行準備,急救人員應當向患者家屬進行風險因素的告知,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轉運。交接流程的開始階段應當在轉運過程中,由醫護人員向交接方傳達患者的心電圖、臨床癥狀、病情判斷等信息,并通知交接方做好治療準備。當急救人員護送患者到達醫院順利交接后完成整個流程。
1.3? 評定標準
記錄所有研究對象急救過程中各項時間指標,其中應當包括出診反應時間、首次心電圖時間、院前急救時間、急診入院時間和患者住院時間等,上述指標在整理歸納后進行組間比較。
記錄所有研究對象治療過程中各項療效指標,其中應當包括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等,上述指標在整理歸納后進行組間比較。
1.4? 統計方法
將所有患者的各項時間指標和療效指標數據輸入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以(x±s)表示各項時間指標的平均值,計數資料采用例(n)、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或χ2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時間指標差異比較
經組間比較發現,觀察組各項時間指標平均數據顯著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療效指標差異比較
經組間比較發現,對照組患者血管再通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且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也均顯著高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因心肌缺血所引發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壞死疾病。在臨床上,患者會出現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臨床癥狀,患者如不及時進行治療便有導致休克,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各項時間指標平均數據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血管再通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且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也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得出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傳統的院前急救護理措施雖然也能夠為患者實施較完備的護理服務,但因其護理流程缺乏科學指導,導致護理急救的過程中存在急救成員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合理等問題,大大增加了急救時間,降低了急救效率。而流程管理法的應用則顯著改善了這一問題,該方法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將整個急救護理流程分解為多個步驟,通過流程細化的方式明確每名急救護理人員的責任,不僅增強了組員間的默契,還縮短了急救時間,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幫助。并且,院前急救流程的縮短還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幫助,增加了醫生的搶救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利用流程管理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的提高急救效率,對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護理效果顯著,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茜,王元功.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5):144.
[2]? 趙香玲.流程管理法聯合預見性護理干預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4):1361-1362.
[3]? 路璐.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8,12(2):87,90.
[4]? 李榮彥."四化"院前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5):15-17.
[5]? 簡翔晴,張麗娟,彭利敏.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16,29(22):157-158.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簡介] 別秀英(1972-),女,山東青島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院前急救與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