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娟 楊麗娜 李木子
[摘要] 通過佩戴使用可穿戴設備可獲取佩戴者運動或生命體征等信息,有望應用于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文章闡述了我國老年人的基本情況與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概況和前景,分析了可穿戴設備對老年人健康監護的作用,并找出了可穿戴設備與老年人居家養老領域需求之間的連接點,然后尋求可穿戴設備如何為居家養老服務并為我國老齡化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最大限度地發揮可穿戴設備社會和科技價值的同時,讓老年人能夠真切地體會到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自己帶來的福祉和生活上的便利。
[關鍵詞] 可穿戴設備;實時監護;居家養老;設計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c)-0180-03
[Abstract] By wearing a wearable devic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wearer's movement or vital signs can be obtained, and it is expected to be applied to the home-based care service field.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ocial pension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wearable devices. It analyzes the role of wearable devices in home-based care and find out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wearable devices and the needs of the home-based care sector, and then seek out how wearable devices can provide services for home-based ca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aging society of our country. While maximizing the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value of wearable devices, the elderly can truly appreciate the well-being and convenience of life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Wearable equipment; Real-time monitoring; Home-based care; Design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壽命從1981年的67.7歲增長到2015年的76.3歲。截止到2016年末,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超過1.5億,占人口總數的10.8%[1],遠遠高于聯合國對于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國社會呈現出老齡化和老人高齡化并存狀況。與此同時,患有疾病甚至喪失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數量日趨增長,這給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機構和設施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居家養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我國社會養老的主要模式。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性增強和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等原因,形成了大量“421”家庭和空巢家庭,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的健康和監護成為社會痛點。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技術層面為居家養老帶來新機遇,可穿戴設備作為新一代高科技產品,其精準性、可靠性、便攜性等特點可以作為居家養老設施的有效補充,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高效幫助。
1? 可穿戴設備發展情況
可穿戴設備是指可以穿戴或者可以融入到生活配件中的電子設備,它可以感知人活動和/或生命體征信息,然后將信息傳遞到云端計算機系統進行處理,再經由設備反饋給使用者的高智能計算機設備。自2003年Google glass問世以來,可穿戴設備市場崛起并蓬勃發展,預計2018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超過300億[2]。市場上可穿戴設備種類、品牌繁多,正式發布的產品多以手環、手表、眼鏡等形態為主,一些產品可以實現運動記錄、娛樂社交、部分身體信號監測等功能。但是目前大多數生產制造商把精力投放在針對設備硬件的更新、軟件空間擴容、應用升級和設備性能的提升上,從而逐漸忽略了對設備本身功能的追求。不過就目前來說,可穿戴設備仍處于探索發展初期,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動作傳感、語音操作、紅膜掃描等技術不斷被開發應用到可穿戴設備上,促使可穿戴設備與用戶間的交互方式不斷創新。
2? 將可穿戴設備引入養老服務體系的設想
2.1?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行業概況
我國的養老模式根據居住地點和居住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居家養老就是老人晚年在自己家中生活,機構養老就是老人進入社會養老機構,例如敬老院等生活。近年來,隨著養老需求被不斷釋放,各地探索并涌現出許多新的養老模式,如互助養老、旅游養老、以房養老、“醫養結合”養老等等[3-6]。但是受傳統文化影響,居家養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我國社會的主要養老模式[7-8]。
老年人身體各方面機能,包括身體器官、記憶力、行動能力和反應力等明顯衰退,這就直接導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生各種意外。然而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和人口、家庭等社會結構面臨轉型期,“421”家庭、空心化家庭越來越多,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這就導致老年人發生疾病突發、意外受傷、外出走失等狀況時無法及時與子女或社區取得聯系,從而容易錯過救助的最佳時機。
2.2? 將可穿戴設備引入養老服務的意義
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仍處于建立和完善時期,老年人口數目日益增長,并且大部分老年人伴隨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但是每家每戶對老年人進行實時看護是不現實的。通過信息系統和互聯網應用技術,對老年人進行24 h的監護就成了一種極其可行的必要手段。可穿戴設備由于其具備小巧、便攜性、可操控性和人工智能等特點,可以幫助子女遠程隨時掌握老人所在位置以及身體機能變化狀況等各類信息。家庭成員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也可以通過這種信息網絡的方法,隨時了解到老人是否有發生突發狀況,也可以對老人的身體各方面生理機能進行長期的系統的實時監護,有利于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保護和比較全面的醫療指導。
3? 可穿戴設備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可穿戴設備本身價值并不大,關鍵在于其獲得的數據與提供的服務,越垂直越深度往往價值越大。對于可穿戴設備產品本身來說,其面對不同的群體應該有不同的設計側重要求。老年人作為一類特殊群體,對于可穿戴設備的一些功能需求不大,例如:娛樂社交、卡路里計算、體脂消耗計算等,對于老年人來說意義不大。從只探究針對老年人的可穿戴設備方面來說,在保持產品能夠隨身攜帶的特點的同時,產品的舒適性、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穩定性以及通過互聯網的信息交互能力和交互方式的便攜性和準確性等方面必須滿足高標準高要求。可穿戴設備應該滿足老年人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需求,產品設計方面不能像針對年輕人用戶一樣追求外表時尚、功能強大和高性能,使用方式應該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機能極度衰退的特點盡量做到“傻瓜式操作”,產品外觀應該滿足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從可穿戴設備與網絡信息數據的交互能力來說,可穿戴設備極大程度地將用戶身體和行為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而且將數據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9]。這種將信息轉化為互聯網數據的方式,對于老年人來說為子女省去了貼身照料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減輕了自己的心理壓力,對于子女來說可以對老人的健康管理狀況和行為分析和跟蹤進行即時監護,對于社區來說為應對社區內老年人突發狀況的發生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簡單來說,可穿戴設備在社會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體現了以下運用。①對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實時監控,包括身體健康狀況、日常行為分析、突發情況信息反饋和出行位置追蹤等。②為老人和其子女減輕了壓力和負擔,老人不必再擔心給子女增加了負擔,子女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撫養老人的精神壓力。③減輕了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壓力,社區通過可穿戴設備反饋的信息,對社區內老人的各種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對老人的各種即時狀況了如指掌,不會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手忙腳亂,也可以對老人的身體健康或者身體恢復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醫療保健。④增強了老人獨自生活的自信心,可穿戴設備作為一種現代科技工具,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間接地保護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安全,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也滿足了老人“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的愿望。
4? 可穿戴設備引入養老領域的優勢和不足
市場調查發現,目前市場占有率較高的華為、小米等品牌的穿戴設備已普遍具備獲取計步、心率測試等基本生理體征的功能。以福翰林醫療智能手環和Polygon智能手環等為代表的,針對老年人健康監護功能需求的智能穿戴設備正悄然興起。這些醫療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實現血壓、血氧、心率等生理指標的持續監測,讓佩戴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變化趨勢。同時,該手環具備心率報警功能,如有異常可以及時預警。
但當前功能還遠遠不能滿足對老年人實現實時健康監護的功能,尤其針對患有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特定疾病指征監測方面有很大空白。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并未列入醫療器械監管范圍,其測試結果準確度,及測試數據能否作為醫生診療參考數據有待商榷。目前,政府也正在建立研究性病房試圖將可穿戴設備用于疾病監測或治療[10]。
5? 可穿戴設備引入養老服務領域的設計需求
要想將可穿戴設備普遍應用到養老領域,在未來設計方面還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外觀設計方面。考慮到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學習能力減退,針對老年人應用的可穿戴設備應穿脫便捷,操作方便。例如穿戴時不會動作過于繁瑣給老年人增加額外負擔引起潛在危險;字體大小、顏色設計等更符合老年人閱讀習慣等。②針對老年人慢性病多發的狀況,研發設計方面應考慮在呼吸、血壓、血氧、心率等指標的準確監測方面設計。③提高可穿戴設備監測結果評測標準,可考慮將老年人特色可穿戴設備納入醫療器械領域。這樣可以有統一質量標準且方便監管,有利于提高可穿戴設備獲取的數據可信度、改善可穿戴設備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④建立統一的健康監護系統或平臺,每一位佩戴者生成一個單獨賬號,生成連續、可追蹤的數據。系統可以通過無線設備與穿戴設備相連,將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獲取的數據傳輸到后臺系統分析,并提供信息整合服務。期待有更好的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老人在家中的日常活動建立專屬檔案,并對其行為模式和身體數據進行分析,如果檢測到發病前期癥狀、緊急狀況,由可穿戴設備將即時信息反饋或發出警報給佩戴者本人、親屬或社區,從而使老人在遭遇突發狀況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和幫助。
6? 結語
可穿戴設備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的背景下,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科技價值。智能設備可以實現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護,提供長期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可以解決諸如“空巢老人”、突發疾病、慢性疾病等許多關于養老的問題,減輕了老年人家庭和整合社會的負擔,對于緩解當下社會養老問題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老年人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抓緊轉變的消費觀念將反過來推動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革新,并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科技產品應該為人類服務,可穿戴設備對于老年人來說,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和科技價值,體現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的同時,也使老年人能夠真切地體會到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自己帶來的福祉和生活上的便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2]? 速途研究院.2017年上半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分析報告[J].互聯網天地,2017(8):21-23.
[3]? 甘滿堂,婁曉曉,劉早秀.互助養老理念的實踐模式與推進機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31):78-85.
[4]? 倪語初,王長青,陳娜.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6,5(29):1-4.
[5]? 劉杰鋒,朱沙,曾勝.以房養老:理念、模式和經驗[J].西部論壇,2014,5(24):32-39.
[6]? 趙西君.我國旅游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J].中國市場,2061(26):107-111.
[7]? 王莉莉.中國城市地區機構養老服務業發展分析[J].人口學刊,2014(4):83-92.
[8]? 丁志宏.我國農村中年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意愿研究[J].人口研究,2014(7):101-111.
[9]? 張梅奎,彭芳,胡建明,等.遠程心電監測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9):94-96.
[10]? 中國數字醫療網 北京市三級醫療機構逐步設立研究性病房,可穿戴設備將用于治療重大疾病[EB/OL],http://news.hc3i.cn/art/201810/43020.htm,2018-10-15.
(收稿日期:2019-02-26)
[作者簡介] 王月娟(1988-),女,山東濰坊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醫院信息化建設。
[通訊作者] 李木子(1988-),女,北京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中老年護理,E-mail:188526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