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媛 賈世磊 尹秀花,王楓 劉曉嵐 盧強
[摘要] 目的 探討信息化環境下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意義及效果。方法 選擇學校三年制護理專業2017級14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2組,作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實驗組采用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分析比較兩組學生的實驗考試成績。結果 采用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學生,實驗考試成績高于采用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信息化環境下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諸多弊端,可以實現病理教學資源的共享,并可以對病理學實驗考試產生積極影響,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信息化;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 R3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5(b)-012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digit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in information-based environment. Methods Students from 14 classes of grade 2017 of three-year nursing major in our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raditional path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gital path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The results of digital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raditional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information-based environment breaks many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enables the sharing of pathology teaching resources, an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pathology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thu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 experiment.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Digitization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對醫學生而言,病理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醫學課程。在醫學教育方面,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一門橋梁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臨床醫療方面,病理學診斷是目前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在科學研究方面,病理學同樣是重要的研究領域。美國著名醫生和醫學史專家William Osler稱病理學為“醫學之本”。病理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為病理學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病理學實驗,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途徑。實驗課上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大體標本、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科學的描述病理變化,實現了眼、手、腦的密切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職高專中醫藥院校中,由于學生在校時間只有兩年,課程多、時間緊、任務重,因此病理學這一課程無論是在課時安排還是實踐技能操作的深度方面,都遠不及西醫院校。針對上述情況,如何在有限的實驗課時內提高病理學實驗課的教學質量,是我們病理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進行了信息化環境下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改革。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三年制護理專業2017級14個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2組,作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即: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與本次實驗課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講解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的鏡下改變(利用數碼顯微互動教學系統),最后學生自行觀察。實驗組采用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同一年級的學生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化切片標本庫? 選取病變典型的組織切片,利用數字切片掃描系統對切片進行數字圖像采集,形成包含整張組織切片全部信息的數字化虛擬切片[1]。根據教學需要,可對全部組織或部分區域進行不同放大倍率(40倍、100倍、200倍和400倍)的掃描,再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存儲在教師機中形成一個數字切片庫,將其運用到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中。
1.2.2 建立數字化成像大體標本庫? 利用數碼攝影技術捕獲病變典型大體標本的圖像,并運用Photoshop 進行處理,建立病理學數字化大體標本庫。
1.2.3 建立病理學實驗教學網絡平臺? 上述建好的病理學數字化切片標本庫和大體標本庫,其圖像全部存儲于病理學教學網絡服務器中,在校園網已普及的情況下,建立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標本庫的網絡教學平臺。
1.3? 考核方法
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均采取同樣的實驗考試形式和內容。利用多媒體幻燈片進行實驗考試:10張幻燈片(包括大體標本和鏡下組織切片),每張幻燈片分數為10分,考試時間10 min,滿分100分。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病理學實驗考試成績為(78.43±7.46)分,實驗組病理學實驗考試成績為(84.14±6.67)分,兩組學生成績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41,P=0.000)。
3? 討論
3.1? 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弊端
3.1.1 大體標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大體標本觀察的是福爾馬林溶液浸泡的瓶裝標本,存在以下問題:①隨著時間延長,福爾馬林溶液會蒸發掉一部分,標本容易出現破損、皺縮等現象,而使病變觀察不清;并且瓶裝標本容易破損,福爾馬林溶液會有一定的毒害作用。②由于學生人數相對較多,教師在講解大體標本時,只能是離得近的學生看得比較清楚,這樣就容易造成遠距離的學生看不清,甚至有部分學生會因為看不清而直接放棄觀察。③學生自己觀察大體標本時,也會比較擁擠,甚至有的還輪不上。
3.1.2 顯微鏡下組織切片觀察中存在的問題? 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在顯微鏡下辨識病變組織的形態特征。傳統的鏡下觀察有以下局限性:①組織切片容易破損、褪色,影響鏡下觀察。②補充的切片雖可滿足數量上的需求,但由于不是同一批制作,典型病變的觀察不能做到完全一致。③組織切片鏡下觀察,學生只能在實驗課有限的時間內依賴顯微鏡完成,受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④學生不能迅速準確地找到鏡下典型病變,處于被動地位,影響讀片效果。
因此,傳統的病理實驗教學中,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強化訓練的過程,往往是“照著葫蘆畫瓢”,非常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驗教學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3.2? 信息化環境下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優勢
近年來,“互聯網+”的興起,各行各業都發生了一定的變革。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教育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成已成為大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日漸成熟推動了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在教學中也掀起了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熱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教育部在2012年3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強調繼續普及和完善信息技術教育,著力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我校已是數字化校園,校園網絡信號已經普及,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此信息化環境下應用病理學數字化標本庫進行實驗教學,在我校2017級護理專業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實驗組學生的病理學實驗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學生。而且數字化標本庫進行病理學實驗教學彌補了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諸多不足:①清晰的數字切片系統每天隨時開放,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習空間變得自由、開放;而且可以反復觀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②有利于節約傳統病理學實驗準備所需的人力物力和實驗室的開放成本。③數字化標本庫可以永久保存,不存在易破碎、易損毀的問題,而且可以保持質量不變。④校園網絡的普及,還可以使得師生互動交流更加方便,最終實現教學相長[2-3]。
雖然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有很多缺陷,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數字化標本庫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組織切片和顯微鏡。在臨床上,病理科醫生仍然需要借助于顯微鏡進行組織切片的觀察方能明確病理診斷。因此,我們必須要培養學生學會規范熟練的使用顯微鏡,培養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病理變化、科學地描述病理變化并進行初步病理診斷的的能力,切忌一味依賴于數字化標本庫[4-5]。
綜上所述,建立數字化標本庫,結合網絡教學平臺的新型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諸多弊端,可以實現病理教學資源的共享,并可以對病理學實驗考試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病理學實驗的教學質量;而且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形成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開展自主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對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建運,羅海燕,王晶,等.口腔組織病理學數字化教學切片的制作和數據庫的建立[J].口腔生物醫學,2015,6(4):202,205.
[2]? 帥萍,李保林,肖海,等.數字切片聯合數碼互動系統在病理學實驗中的應用[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5):734-735.
[3]? 杜月光,盧啟飛,周青,等.醫學形態學實驗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構建及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691-693.
[4]? 秦紋,呂文魁,白生賓.數字切片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4):252-253.
[5]? 陳晴,鐘樹志.數字化切片庫建立前后學生實驗考試成績對比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4):41-42.
(收稿日期: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