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昏黃,午后,庭院里。
外公躺在木藤椅上小憩,他身邊放著一個圓形茶桌,茶桌上除了一個龍紋紫砂壺,還擱著一臺老式收音機,而這歌聲便是從這老古董里發出的。
到了夏天,外公不愿在室內吹空調,更樂意在掛滿葡萄藤的庭院里休憩,而與他相伴的有這張木藤椅,還有這收音機。
這首歌,他尤其喜歡,說是每每聽著內心都能升騰起一股雄渾的自豪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一條大河,波浪拍打著兩岸,微風習習,裹挾著稻花香。委婉細膩是真,雄渾豪邁卻未尋覓半分。”我常疑惑,便這般問過幾次。
他只是笑我,說你們小娃娃聽不來,也聽不進,只有像他這般的老骨頭才樂意,才歡喜。
我不答應,他這般說法委實小覷了我。外公見我不悅,也不急著哄我,只是把我拉到一旁,讓我好好聽完。
“這是美麗的祖國……”
不知為何,這一合聲起,如萬馬齊喑,似九洲風雷,在我心里跌宕起伏。我竟被震撼得無以復加,只好朝外公望去。
外公按下暫停鍵,風馬牛不及地問了一句:
“小蓓,你愛咱們的祖國嗎?”
我點點頭,我喜歡中國,這不假,這個國家安定繁榮,蒸蒸日上,強大的國家誰不喜歡呢?
“你眼里的中國是啥樣子?”
“幅員遼闊,高山流水;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四海升平,國泰民安。”我背著書本上的內容,算是回答外公的問題。
不對不對,外公對這次的回答并不滿意,他指著收音機,繼續說道:
“繁榮昌盛是中國,內憂外患也是中國;風調雨順是中國,天災人禍也是中國;勤勞勇敢是中國,作奸犯科也是中國。我們這個國家歷經了太多太多,多到窮盡我們一生,也只是滄海一粟。”
我繼續追道:
“那這些和這歌有什么聯系呢?”
“總算問對一道題!”外公似乎興致高昂,他接著說道,“這歌里有咱中國人的靈魂,你聽得出來不?”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便是中國的魂,她綿長上下五千年,屹立不倒時,要居安思危;山河破碎時,要團結一致。這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味,才是在歌聲中留下的豪邁!
外公突然轉頭對我說:“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作家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有一個演講,叫《一首歌,一個時代》。期間有一個小插曲,令觀者振奮不已,倒不是演講內容,而是龍應臺問臺下觀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么的時候,一位中年大哥拿到話筒說,是很多師兄帶他們唱的《我的祖國》。”
外公頓了頓,心馳神往,繼續說著:
“當時龍應臺不相信,反詰了一句,這首歌怎么唱?”
“話剛問完,全場響起大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第一句唱起的時候,歌聲還很單薄,有點怯生生地。但越往后唱,現場加入的人也越多,歌聲越大。最后,觀眾們連唱了五、六句,到最后一句時已經變成了全場大合唱!”
外公講到這的時候,眼眶潤濕,他默默說著:“這才是中國味,這種味道是永遠不會變的。”
我深以為然,思緒飄向那蘆葦湖畔……
“一條大河波浪寬……”
1. 一線串珠,形散神聚。作者不僅以“一條大河波浪寬……”作為文題,還以此開頭和結尾,實現了文題和首尾的呼應,并且以此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來構思全篇,這樣的謀篇可謂精巧獨到,令人擊節稱好。
2.語言精美,文采斐然。讀著本文,猶如正沉浸在“一條大河波浪寬……”這美妙的歌詞之中,給人一種享受,一種沉醉,一種愉悅,精神為之振奮,心情為之激蕩,思想為之濡染,心靈為之陶冶。對話形式恰當,內容精彩,語言凝練、蘊藉深厚,足見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之強。
3.感情充沛,中心突出。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祖孫倆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崇敬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我的祖國》所代表的“中國味”。 主題非常鮮明、突出。
(點評: 程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