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為比喻類話題式材料作文。材料拿“水”“鹽”設喻,由具體到抽象,貼近考生日常生活,能引發(fā)學生聯想, 可以引導考生拓展思維空間,充分施展寫作才華。本道作文題目特點有四:
1.貼近日常生活。今年的作文試題,為考生熟悉的“水”“鹽”,貼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時代氣息。作文命題做到“考生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筆下原無”。既讓考生有熟悉親切感,有話可說,同時又防止宿構和套作,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2.凸顯思辨色彩。“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睂懽鞅绢},考生必須從“水”與“鹽”之喻,由此及彼, 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從味的個性與百味調和,延伸到人生、社會、文化等方面,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深入的思考,充分表達或形象展示自己關于“調和而已!”的理性思考。題目能夠激活考生思辨,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3.反猜測性強。命題所用材料既不來自社會熱點, 也不出自陳舊書籍或古人言論,而是完全原創(chuàng)。文題借“味”說理,意“味”深長,底蘊深厚, 啟人深思,又沒有審題難度。但要完成這樣的題目,沒有一定的語言積淀,憑宿構絕對不行。
立意方向:寫議論文,可直接發(fā)表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治理重大問題的獨特看法:寫成記敘文,可寫“交流融通、共同進步”的自覺追求和“兼容并包、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社會倫理底線”;創(chuàng)作三幕?。褐忻缹υ?,表達國家間因交流而更繁榮的主旨。
1.寫和而不同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元文化創(chuàng)造多彩世界。言論材料如:《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敝鐣W家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事例材料:多元文化共存的新馬泰是世人鐘愛的旅游勝地。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融合胡人文化習俗,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強大。
2.寫個人大腦中不同思想互相融合解決現實中的不同問題。
言論材料?!端问贰罚菏虏荒郎?,理貴變通。科學院院士宋叔和: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chuàng)新。事實材料:福爾摩斯根據蛛絲馬跡,分析斷案。錢鐘書學貫中西,學術上建樹頗豐。
3.寫各具個性的自然萬物協調共存,形成自然美景,環(huán)境更加美好,世界更為美麗。
言論材料。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個整體,這個世界包含了一切為它所專用的物質,而這些物質,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是自然可被認識的物體。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這個世界的協調存在于不協調之中。事實材料: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各種生命體生機勃勃,這樣的景象是許多星球所不具備的,成就了地球獨一無二的美。
1.就地取材,重復材料。“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是提醒考生拓展寫作素材的搜索空間,萬千世界的多彩紛呈最終落在你所選擇的那個點上來呈現,所以不可泛泛而談,而應化大為小,具體而為。不少考生因為平日宿構成性, 遇到這類題目,只會重復材料,或將材料改寫為一個事物調和的故事, 或談鹽水調和的道理,給人以味同嚼蠟的感覺。重復材料會失去為文的意義,千萬不可隨意為之。
2.蜻蜓點水,偏離題意。不少考生,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著“個性”“味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來構思行文,只字不提菜系流派的兼收并蓄、藝術發(fā)展的博采眾長、城市發(fā)展的多元豐富、文化文明的交流融合等等,盡在開頭提及或結尾提及材料,思想內容勢必落入偏題或離題之類。
3.積累奇缺,無米下鍋。不少考生,平日靠死記硬背習作素材書籍,既不向書本取材,也不向現實生活借材,使得行文言之無據。其實,本文素材只要稍微尋覓,素材還不少的: 古有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的主張,近有《拿來主義》中“總之我們要拿來”的提議,當代有費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還可聯系如今的“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熱點,更可以用美國恣意挑起貿易戰(zhàn)那個例子來反面證明。在選材方面應回歸課本化路線。
(解析:李鳳成 ?高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