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
摘 要: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本質是現象的呈現依據,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們透過現象探究本質,遵循規律研究新事物,周而復始,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實踐既是探究本質的手段,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否則就會陷入經驗主義、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形而上學陷阱。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現象;本質;形而上學
中圖分類號:B0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6 — 0030 — 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2019年第1期發表重要文章《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文章就“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出要求,文章指出,“任何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機械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正確認識現象和本質的關系,能夠幫助我們把握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起重要作用。
一、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本質是現象的呈現依據
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也沒有離開本質而存在的現象,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但是,本質往往穿著多層現象的“外衣”,深深地隱藏在現象中,尤其是經濟、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新鮮事物不斷出現,現象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對于本質,更加需要深刻地去揭示,本質有時還會以假象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對我們的甄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如何探究事物的本質,如何辨別事物的本質?”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就是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探究大千世界背后蘊藏的規律,不斷尋求真理。“探究”是一種實踐的過程,必然會遇到“陷阱”,這個過程也許是痛苦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只要到達本質的彼岸,就能撥開云天,一覽縱山小。40多年前,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告訴世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實踐,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所以,探究本質的方法是實踐,甄別假象的方法也只能是實踐。1992年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其邏輯在于,不能單純地把市場和計劃這兩種經濟手段看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根本屬性,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僅僅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只要能被實踐驗證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都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所用,使得人們對市場和計劃關系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打消了很多人關于改革開放的顧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再次強調了實踐對于認識事物、探究事物本質的絕對作用。
二、實事求是就是通過科學的實踐,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過程
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客觀嚴謹地抽象、探究出本質,我們稱之為證明或科學研究,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這是做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的精神。現象是多變的、不穩定的,甚至是混沌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質,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嚴謹的推導、縝密的計算、大量的試驗,一層層地“剝開現象的外衣”,最終到達本質的“彼岸”。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遵循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客觀實際是開展研究和實踐的先決基礎,只有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得到準確的數據、找到精準的定位,才能制定有的放矢的方法,切實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國與國、人與人、物與物之間存在顯著的區別,甚至同樣的事物換一個環境,性質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拿來主義”沒有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切不可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根據舊社會的具體情況,分析面臨的困難,科學地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體現了實事求是。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之路,發揮集體智慧,認清形勢,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國家的生產力不斷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也體現了實事求是。這些事實都深刻地說明了,實踐并不是盲目和隨性的,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實事求是原則的指引下,才能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三、科學設想體現了實事求是原則
通過對大量的現象進行持續觀察,根據客觀規律推測本質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科學設想。實際工作或研究中,經常會出現已掌握的手段無法直接揭示本質的情形,設想便成為人類探究本質的必由之路,在科學的指引下,這些設想通常非常接近本質,或者就是本質。在自然科學中,科學猜想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如數學上很多偉大的猜想,這些猜想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是經過大量的運算和嚴謹的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絕非數學家們一時興起的“胡亂想象”,更重要的是,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很多偉大的數學猜想不斷被證明是正確的。社會科學是人類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和研究活動,其主要功能在于對社會現象的描述、解釋和預測,在描述中人類積累了對社會的豐富的感性認知,在解釋中人類逐漸將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描述和解釋為預測做好充足的準備,奠定了實事求是的基礎,在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之下,預測便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行為,社會預測學也已經成為一門推測或分析社會現象的綜合性學科,在自然生態保護、人口控制、社會資源整合、社會文化環境等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正是基于對時代事實的科學分析,為實現臺灣回歸而做出的科學設想,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大膽摸索和猜想,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以及回歸之后經濟社會取得的繁榮發展成績,則用實踐驗證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性。科學設想是建立在充足的知識積累之上,經過嚴謹的演繹推理而做出的開創性預測,本質上體現了實事求是原則,所以,當條件不具備時,科學設想便成為我們探究本質的重要武器。
四、不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陷阱
第一,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中,不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客觀規律,憑空臆斷或借助經驗得到本質,是經驗主義,往往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這樣的人往往經驗很多,這是很可寶貴的;但是如果他們就以自己的經驗為滿足,那也很危險。”經驗在哲學上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認識,是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在一定的時間維度或空間維度是非常有效的,甚至約等于事物的本質,但須知經驗仍然從屬于現象,并不能代替本質。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囿于過去的經驗,犯經驗主義錯誤,原因正是在于沒有注意到身邊的環境和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沒有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沒有遵循實事求是原則。領導干部做決策時,脫離實際,不了解下情,獨斷專行,就是經驗主義的突出表現,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調整,都不能簡單地坐在辦公桌前完成,應該建立在大量的調研走訪和事實數據基礎上。
第二,試圖簡單地用現象來近似代替本質,或者將現象簡單地量化、特征化,抽象出數字和指標來取代本質,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之所以會產生,有其思想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根源,具體來講,思想理論基礎根植于唯心主義學說,社會歷史根源則來源于習慣勢力和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規模大、輿論效應強、影響力廣的“明星工程”固然能很快地形成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往往是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的,其實質就是“拔苗助長”。如果僅僅把目光聚焦到形式上,只關注形式新穎,表面紅火,不管具體效果和長效機制的形成,工作很容易浮于表面,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治標不治本”,進而形成工作中的惰性思想,造成“崇尚空談”的不良局面,嚴重背離實事求是原則。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同根同源,如果任由官僚主義在黨員干部中彌漫,必將嚴重妨礙黨的方針政策落實,甚至敗壞社會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也指出,“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很多地方官員癡迷GDP,一切工作為GDP的增長讓路,實際上就犯了形式主義錯誤,GDP實質上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工具,是體現國家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外在指標,是本質的外在現象表現,我們必須扭轉“唯GDP論”的錯誤認識,不能只關注經濟發展中幾個“冰冷”的數字,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目的,如果僅僅抓住表象,認為GDP高就是人民幸福,才是倒置了本末。
第三,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是艱辛、曲折的,所以我們非常尊重已經探索出的規律,重視被實踐證明了的結論,但試圖一勞永逸地用已有規律和結論來解決所有問題、解釋所有現象則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教條主義亦稱“本本主義”,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不重視實踐的作用,不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忽略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造成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主觀與客觀相脫離,對待任何新出現的矛盾,只管到教科書中生搬硬套現成的結論和方法去對待。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盲目尊崇教條主義,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而因地制宜,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危害,是我們必須永遠牢記的教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客觀實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告訴我們隨著外因和內因的變化,過去行之有效的規律和結論有可能就會失去行之有效的基本條件,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沉下心來,時刻遵循實事求是原則,重新分析和研判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發展過程中,舊的矛盾日益變化,新的矛盾不斷出現,我們必須要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以極大的智慧和勇氣,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境界。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EB/OL〕.(2018-12-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12/31/c_1123923896.htm.
〔2〕孫杰.論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正確方向的堅守〔J〕.理論研究,2018,(06):13-17.
〔3〕閻耀軍.社會預測學:社會學中勢在必建的分支學科〔J〕.理論與現代會,2003,2:42-47.
〔4〕宋鏡明,徐能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293-297.
〔5〕呂培亮,牟成文.新時代貫徹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1):51-52.
〔6〕鄭廣永.論形式主義的根源及防治〔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1):31-3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