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宇娟 周淦馨 張梓彬 吳雅婷


摘 要:經過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英語移動學習已經成為英語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模式。為了進一步了解應用型本科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情況,研究以建構主義理論和終身教育理論為基礎,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及閩南理工學院在校大二的19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從移動學習工具,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三個維度,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的使用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英語移動學習;調查問卷;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6 — 0162 — 03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移動設備的不斷更新,移動學習使得眾多群體的學習環境、學習條件以及學習媒介發生巨大的改善,在人們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教育規劃綱要指出:“教育信息化已被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到2020年,全國將建立教育信息化覆蓋各級城市和農村學校的基本制度"。移動學習因其方便、自主的特點吸引著廣大學生,同時因為移動便攜設備在大學生中的大量普及,大學生也成為了移動學習的目標人群。英語作為我國重要的一門外語,發展現代輔助學習工具來有效的支持英語學習在英語教育領域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背景及理論基礎
1.研究背景
在當今信息網絡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移動設備不斷開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已成為大部分人的必需品,當智能手機和英語學習相結合時,移動學習就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受到大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其中英語學習類移動APP及平臺尤為受到大學生的喜愛。數據研究機構發布的《2018年第1季度中國在線教育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各類在線教育APP分布中,外語學習用戶的使用率最高,達到了49.1%。目前,國內對于移動學習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多,但是以應用型本科學院的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還是偏少,將以文科為主和以理科為主兩所應用型大學學生的移動學習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在英語移動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大學生在自主移動學習英語過程中的需求,以進一步了解應用型本科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情況,為大學生移動學習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議以及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移動學習提供借鑒。
2.理論基礎
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1〕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對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解釋,生成了個人的意義或者說是自己的理解。對應到英語移動學習中,我們便是根據自己現有的英語水平,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移動學習的方式。將碎片化時間中所學知識處理,最終運用及掌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此次研究的指導理論,有利于學習者針對具體情境建構用于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
2.2.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來,短短數年,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其指的是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2〕。終身教育思想成為很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
(二)研究設計
2.1研究內容
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以兩所分別主修文科以及主修理科的院校為背景,以兩所院校中的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現狀為切入點,對兩所大學的二年級學生所使用的英語移動學習設備工具的相關情況、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行為以及態度等多個方面做出了調查研究,對采集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在得出一定結論的同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2研究方法和對象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依據學習設備、學習態度、學習行為三個維度提出有關問題,總題數19題,其中包括8道單選題,11道多選題。問卷編寫完成后,在"問卷星"APP上投放調查,該方式對于問卷的發放以及數據的收集具備一定的便捷性。本次調查對象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文科院校)大二在校本科生95人和閩南理工學院(理科院校)大二在校本科生103人,最后共收獲198份有效問卷。
2.3數據分析
本次對比研究通過對電子問卷的發放進行調查,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本次調查總人數為198人,其中文科院校文科專業95人,理科院校理科專業103人。從問卷的發放背景與對象來看,本次對比研究能夠真實反映文科專業學生與理科專業學生對英語移動學習的不同態度以及英語移動學習對于兩者英語學習的影響。
(1)英語移動學習工具及媒體素材
英語移動學習設備工具主要從使用種類等方面進行調查,所對應的問卷題目是第5題。表1是英語移動學習設備工具使用種類的相關情況。數據主要是從問卷中第5題(該題為多選題)數據的統計結果得出的。根據問卷數據(如表1)可得出:第一,兩所院校文理科的學生移動學習工具主要都是手機。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使用早已常態化,特別是大學生等群體使用更為普遍,由于智能手機使用便捷,功能豐富,又能快速接收大量信息,所以無論是對于文科專業的學生還是理科專業的學生,用手機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方式均受到雙方的廣泛認可。第二,兩所院校使用筆記本電腦與iPad等設備的調查對象占比較為相似,但這些工具的使用率相對于手機使用率來說較低。首先,由于當今社會iPad和筆記本電腦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并不像手機那么高,其次,兩者均不便攜帶,還受網絡等客觀因素所限制。由此可見,英語移動學習工具的選擇與工具自身普及性和便捷性相關。
另外,數據顯示,在兩校學生使用的媒體素材方面,視頻素材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視頻素材以其圖文聲像并茂的主要特色,多角度地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注意力以及情緒。同時,網絡視頻課程隨著科技發展逐漸普及大眾,其動態性和交互性也使得其成為人們進行移動學習的不二之選。而音頻、文本、圖片等其它素材占比均低于視頻素材的占比。由此可見,學習媒體素材的選擇與運用于素材本身的優勢和特點有關。
(2)學習態度
在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上,問卷數據清晰地顯示出兩校學生對于進行移動學習的頻率(如表3)以及各自的學習時間安排情況(如表4),所對應的問卷題目為第6題和第7題,經過分析數據后得出以下結論:在這兩所文理院校中,在經常使用的頻率上,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習者的移動學習頻率要高于閩南理工學院學習者的頻率,前者占比為34.74%,后者為11.65%。上述情況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學生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更為積極。
在英語移動學習的時間安排上,閩南理工學院的調查對象學習時間長達61-90分鐘的占比達到3.88%,并高于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占比,其占比為2.11%。由此數據可以看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調查對象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持久度低于閩南理工學院調查對象的學習持久度,閩南理工學院能夠持續長時間學習的學習者更多。
綜上所述,兩所院校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均有差異,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生經常進行英語移動學習,但是學習的持久性明顯低于閩南理工學院的學生。
(3)學習行為
在英語移動學習行為方面,收集到上表數據(如表5),對應的問卷題目為第12題。據此分析可得:閩南理工學院學習者為滿足終身學習需求使用英語移動學習的占比為33.3%;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習者占比達到44.2%。在專業需求、為考試就業做準備以及了解外國文化方面,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習者占比也高于閩南理工學院。從院校性質上來看,閩南理工學院為主修理科的院校,對于英語等外語的學習需求不是很高。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為主修文科的院校,同時注重對外貿易與外國語言相關專業的培養,對英語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其相關專業的學生會相對注重英語等外語的學習。
上表(如表6)反映了兩所院校學習者的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通過情況,問卷中相對應的題目為第4題。數據顯示,閩南理工學院的學習者四六級的通過率均低于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通過率。但是兩所院校的通過率均低于30%,所以兩校學習者對于英語等級考試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但是,結合上述院校背景,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明顯與學校的學習方向以及對學生英語學習基礎,努力程度以及學校的督促力等因素有關。
(三)結論與啟示
1.結論
數據顯示,在使用的移動學習設備工具上,兩所院校均以使用手機為主視屏頻素材的學習也受到多數人的支持。總體上來看,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生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較為積極。但是,對于英語移動學習的持續時間卻不是很長,閩南理工學院的學生相對較長。由于院校性質特色,以及個人專業選擇等因素,兩校學生進行英語移動學習的目的和態度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由數據基本可以看出兩所側重方向不同院校的學生在英語移動學習上投入的異同。同時,文科方向的學生可能更加的注重英語移動學習。
2.啟示
雖然文理科專業的側重點不同,會對英語移動學習的態度和效果產生一定影響,但是結合當今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以及存在終身學習理論的前提之下,無論文理科學生都應該進行或多或少的英語移動學習。畢竟,復合型的人才十分稀少且重要。另外,大學生都面臨著就業的壓力,大多數學生都期望能通過英語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便在畢業后能有較強的職業競爭力。〔3〕所以,當代大學生不能僅僅局限于自身專業亦或是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學習,應盡可能進行多方面的拓展。譬如說,理工方向的學生需進行定量的英語移動學習,可以學習基本的英語知識,為將來就業站上國際舞臺(例如,外資化工企業等等)增添一份可能性。同時,定期定量的英語移動學習會使得學習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好習慣的養成也需要一定的引導,因此相關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需引入英語移動學習的方法,并向學生傳達終身學習的概念理論。同時還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其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規劃、管理和監控,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4〕
〔參 考 文 獻〕
〔1〕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林世員.“互聯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動因、內涵與特征〔J〕.開放學習研究,2018,(04).
〔3〕虞敏.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現狀和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4〕郭敏.文理科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差異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2):44-4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