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維
陳正春老師是湖南省華容縣治河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1986年畢業于湖南省岳陽師范并于同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從教33年來,先后擔任班主任、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小學校長,經歷了父親患病去世、母親患病癱瘓、自己患肝病患腸癌等許多生活磨難,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默默奉獻。不論在哪個崗位,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以認真、勤奮、扎實的工作態度贏得了領導、同事、學生的稱贊,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業績,以高尚師德和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園丁之歌。

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多年以來,面對家長們的重托,面對真誠、幼稚、求知若渴的目光,陳老師每時每刻都有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感,他不斷學習,努力實踐,積極探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通過專業學習,陳老師在1995年獲得生物專科文憑。他總是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教育教學和新課程理論。聽其他老師的課,與同事們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交流教學經驗和心得,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寫成論文。他每年都要自費訂閱《數學教學與研究》等幾種教學雜志,堅持閱讀學校訂的《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湖南教育》等報紙雜志;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和學習,在研究型、復合型教師的成長道路上不停跋涉。陳老師2004年參加了岳陽市“新課程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校長研修班”學習;2007年參加計算機技術培訓獲得高級證書;2009—2018年先后4次參加“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的“中小學骨干教師遠程培訓(化學、生物)”“班主任培訓”“信息化培訓”等,并在2013年7月獲得省級“優秀學員”稱號。近十年來,先后有《芻議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等10多篇論文獲得國家、省、市、縣級獎勵;有3篇論文在《考試與評價》《華容教育》等省、縣級刊物和媒體發表;參與的“家庭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層面的地位和作用”等三個教研課題被評為省級、縣級優秀課題;2003年輔導學生鄧雨晴獲得湖南省初中生生物學競賽二等獎,2006年獲得全縣多媒體教學軟件競賽二等獎。
陳老師牢記師范學校的校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幾十年不改初心。他艱苦樸素,廉潔從業,在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在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生活中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奢侈;工作中他時刻注重身教、為人師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提高道德素質。擔任班主任、學校校長,每天他總是早早到校,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早上是否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品是否都帶齊了;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理。每天7點左右,他就騎著摩托車來到學校,從不遲到早退,沒有因公私事情耽誤過一節課(住院除外),有時實在不能上課,事后總是要補上。他團結同事,關愛學生,作風正派,正直無私,工作兢兢業業,甘為人梯,從不計較報酬和名利。學校開展的各類教學教研活動,他都是積極參加,走在前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因而多次被評為鎮“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
從1986年7月參加工作,陳正春老師一直在治河渡鎮任教。先后任教小學、初中,1990年至1995年任上高小學校長,教兩個班數學。1995年下學期調下高中學,教一個班數學、兩個班的生物,并負責當時下高片的“兩基”達標數據的審核工作。1997年下高中學拆點后調治河中學任教。從97年到2003年,一直教一個班的數學、兩個初二班的生物,每年生物中考都居全縣上游。因為學校缺化學教師,陳老師急學校之所急,服從校領導安排,自2004年到2010年改教兩個班的化學和兩個班的生物,都是中考科目。從2011年至2016年,教一個班的化學和兩個班的生物。2017年至今,教一個班的化學和一個班的數學。從2013年至今,除正常教學外,還一直負責學校文印工作,并兼任全鎮中小學的學籍管理員(學籍管理多次受到縣局表彰)。2016年因生化實驗員出車禍,又兼任了一年的生化實驗員。近幾年化學中考成績與實驗操作考試成績一直位居全縣前列。以有病之身擔負大量工作,但是陳老師從不抱怨,他不畏艱苦,勇挑重擔,在與疾病做斗爭的同時,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項工作,并圓滿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先后多次被評為全鎮“優秀教師”、“教學質量先進個人”、“生物化學實驗操作教學先進個人”、縣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先進個人”,2003年5月獲得全縣初中教學競賽化學科二等獎。
1999年上學期,陳老師檢查出肝病,在治河醫院只住了一周后就到校上課,因學生面臨中考,與醫生協商,白天上課晚上吊水。2011年5月,因多次便血去醫院檢查,確診為直腸癌,醫生建議馬上住院手術,為了少耽誤學生學習,陳老師堅持上完晚自習,第二天才去做手術,手術后進行了9次化療,第二學期照常又上班。2007年陳老師母親中風差點離開人世,雖搶救過來,卻住了近3個月的院,他沒有因此耽誤學生一節課。白天兄弟姊妹輪流,晚上他去接班,有晚自習時臨時調整。2008年,他父親肝癌做手術,陳老師也沒有耽誤教學。2011年7月父親去世,因兄弟姊妹都在外地打工,妻子在深圳帶孫子,母親的贍養落在他一人身上。2016年8月,他母親第二次中風,此時恰好在暑假,雖搶救及時脫離生命危險,但已是半癱瘓狀態,生活再也不能自理,只能在輪椅上生活。現在母親一直與他生活在一起。
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無論多么痛苦艱辛,陳老師從未離開課堂,并堅持任教數學、化學、生物這些主要課程。教學中,他精益求精,深入鉆研教材,查找大量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他相信厚積才能薄發,因此在教學之余,他廣泛閱讀各類有關的教學書籍,各種各樣的教學研究類雜志成了他教學備課案頭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化學、生物課教學中,陳老師力求建立一種和諧、民主、活躍的教學組織形式,變傳統“排排坐”的學生座位形式為自由組合坐,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的學習氛圍;用“談話式”的教學方法取代了“一言堂”“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方式;用組織討論式、娛樂式、競賽式的教學活動取代了單純的交作業、改作業的評估方式,學生都變得肯學、樂學。此外,他還注重時時學習各種教育科學理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緊跟時代教育的步伐,堅持自己制作教學課件,并使用一體機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積極建設“領信教育”個人空間。堅持不懈的努力也讓他取得不錯的成績:任教的9年級化學、8年級生物多次獲得全鎮第一名并在全縣名列前茅。輔導的“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學生征文榮獲國家級二等獎;輔導學生的《付出與回報》等三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獲得縣級一、二等獎。因成績顯著,年度考核多次被評為“優秀”。
30多年來,陳老師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積極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無論多忙,他都會通過談話、家訪等方式給他們以安慰和引導。上課時,只要發現有學生情緒不正常,或學習主動性不高,他總會及時和他們溝通,爭取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每教一個班級,他都不僅能很快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能和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2006年,班上學生楊某,家住月亮湖,一度情緒不好,多次缺課。陳老師通過走訪知道這孩子一直是外公外婆帶大的,父親殘疾,母親患有精神病,外公外婆也年老體衰。了解情況后,他除了捐款300元,還主動尋找外援,聯系到縣宏發物流公司的老板劉迪中,為該生每學期支助1500元生活費。2008年,學生劉某,父親患病去世,所有負擔壓在了體弱的母親身上。劉夢很懂事,看到母親一個人供養自己和弟弟上學非常辛勞,想輟學為母親減少壓力。陳老師知道后,自己帶頭捐款300元,并號召全班同學獻愛心,同時向學校領導反映,減免該生生活費。劉某后來考上高中,陳老師考慮到該生實際情況,特地與職高聯系,除免除其一切學雜費外,還每學期獎勵1000元。
陳正春教師做到了鄉村教師能夠做到的極致,為學生們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從自身入手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經驗;為學生們提供盡可能的經濟援助,沒有讓一個學生因為經濟問題失學,為鄉村學生的未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用自己的愛包圍學生,引導他們堅持學習,引導他們更加堅強地生活。陳正春教師在執教期間不斷戰勝磨難,甘當學生成長的人梯,是最美的鄉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