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萱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是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他的思想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惲代英民主思想轉變的關鍵時期。作為當時杰出的青年,其思想歷程反映了那個時代青年對于未來的探索。
惲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蘇武進,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理論家,被周恩來譽為“中國青年熱愛的領袖”,董必武稱他為“我黨最善于聯系青年和勞動群眾的領導之一”,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惲代英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體系的重要一環,惲代英政治思想的發展和轉變歷程,也是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政治思想發展的縮影。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也是以惲代英為代表的一批先進青年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關鍵時期。研究五四前后惲代英政治思想轉變的原因,對于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迅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我們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無產階級信念也具有深遠影響。

1915年,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為標志,新文化運動迅速展開。當時惲代英作為先進的青年之一,同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一樣接受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陳獨秀曾撰文《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熱情謳歌法國革命,贊頌資本主義文明。胡適更是在《介紹自己的思想》中,謳歌西方文明是為人類謀幸福的文明,而東方文明是懶惰的不長進的民族文明,號召青年“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死心塌地的去學人家,不要怕模仿”。惲代英撰寫《義務論》,提倡義務論,反對權利論,希望人們具有服務精神,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大同世界。《懷疑論》《論信仰》等文章,直指袁世凱大搞尊孔復古,主張對宗教有懷疑精神,反對封建禮教,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理論。
一戰結束后,勝利國在巴黎召開會議,表面是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實則就是一場分贓會議。而關于中國山東,日本欲占為己有。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卻毫無話語權。這引起中國人的強烈不滿,也使惲代英深深感受到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本質及其局限性。資產階級民主維護的只是少數人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國家層面上,資產階級民主則代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無視弱小國家的正當權益。惲代英開始深入批判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黑暗和虛偽,痛斥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病:“文明使人殺其身以利其魚肉已侮辱己者,是得謂之有大道否?吾直謂文明為萬惡之兇手而已”。
惲代英在接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同時,能夠發現并批判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并且深入地批判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度,反映了他思想的先進性。雖然其批判理論有時代的局限性,也沒有提出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轉而嘗試空想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但是,惲代英對政治理論的探索,對于后來接受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辛亥革命失敗以后,各種形形色色的主義進入中國。惲代英作為時代的新青年,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對新思想進行研究并積極投身實踐。
惲代英早期受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和新村主義的影響,積極展開探索。1918年10月,惲代英同好友共同創辦互助社,惲代英希望通過建立互助社,使鄉村生活實現“可以全員共產,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惲代英受新村主義影響,嘗試建立新村,并且創辦了利群書社。希望在書社內部實現共產主義,社員們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廢除私產,團員的收入歸公共財產,除“養老送終,兒童教育” 等必要開支,其他支出需要考察是否為合理需求。但是,不久后惲代英就意識到了這種空想社會主義的不切實際,利群書社的運轉也出現了問題。與其他空想主義、理想主義者不同,惲代英從實踐出發,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將“各種各樣的主義”付諸實踐,積極展開實驗。但是無論是他最早接觸的無政府主義,還是后來的工讀主義、新村主義,都難以真正在中國實踐開來,無法挽救中國挽救中國人民。
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開始發生變化,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他先后翻譯并出版了考茨基《階級斗爭》以及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部分內容。惲代英在翻譯書籍的同時,也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且開始撰文探討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利群書社也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出售并提供借閱《每周評論》《新青年》等各種進步報刊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
巴黎和會,一場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充斥著強權政治、利益分贓的政治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卻被拒絕收回中國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消息傳入國內,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惲代英也積極投身群眾運動,參與到革命的浪潮。惲代英起草《四年五月七日之事》愛國傳單,并連夜趕制印刷,到各地散發,鼓動人們投身五四愛國運動。后積極撰文,抨擊封建軍閥,指導武漢愛國運動的發展。在領導湖北地區“五四運動”中,惲代英也真正感受到了工農群眾力量的偉大。當時有一些人認為學生運動只是烏合之群,惲代英則駁斥道,要拯救國家必須齊心合力,要靠的是整個國民力量的合力,不能單靠某一股力量,知識分子要積極鼓勵群眾參與愛國運動。惲代英評價五四運動是“人民向統治階級第一回的戰勝”。
五四運動對惲代英影響深遠,“無抵抗的民族集合起來,強權的國家不能不讓步” ,五四運動中,惲代英認識到了工農群眾的力量,在以后的革命實踐中,他開始積極探索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問題,深入工人群體,組織和發動工人運動。五四期間惲代英與陳獨秀、鄧中夏、李大釗等人都有交往,而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的馬克思主義觀對惲代英政治思想的轉變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也逐漸成為這一批先進青年的共同信仰。
愛國主義情感的支撐是惲代英政治思想轉變的重要思想基礎。惲代英作為時代的先進青年,以救亡圖存救中國為己任,積極探索能夠使中國強大、百姓安康的道路。無論是走資產階級民主道路,還是接受新村主義,參與工讀互助會,還是創辦利群書社,都是在愛國主義情感的支撐下,積極探索中國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忙于本國戰事,無暇東顧,日本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強迫袁世凱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惲代英聲討當局政府,積極撰文,積極參加武漢學生愛國運動,散發愛國傳單,號召抵制日貨,滿懷愛國熱情,批判封建統治者的無能和腐朽,激發青年學生和勞工群眾的愛國熱情。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惲代英積極響應,發表多篇進步文章,反對封建倫理制度,宣傳新思想,以促進中華民眾的思想解放。在五四運動中,更是出于愛國主義情感,第一時間響應,聲援北京學生運動,并領導湖北地區的學生愛國運動,號召廣大學生和民眾眾志成城,挽救民族危亡。
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惲代英奮筆疾書,寫下一篇篇著作,以闡述自己的思想見解,改變和喚醒更多的中國人;他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不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力行救國。也正是因為愛國主義思想,他最終選擇了進行政治革命,選擇了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