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寧
隨著“一帶一路”不斷走實走深,中國與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來,隨著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聯系不斷加強,與中亞各國在戰略對接、經貿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取得許多成果,但中亞地區的安全隱患始終存在。中亞五國是中國的近鄰,其安全問題不僅威脅“一帶一路”建設,而且可能對我國西北地區的邊疆安全與穩定產生嚴重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亞地區存在的安全問題,給出相應的措施,謀求中亞地區與中國的協同發展。

“一帶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區域合作平臺,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往來密切,中國的投資也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重要融資來源,中國的累計投資總額約80億美元。吉方特別重視南北高速公路和中吉烏鐵路的建設,該國領導層也意識到了創建高科技產業、自由經濟區和科技園區的重要性。另外兩個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也參與了“一帶一路”框架下實施的項目。
中亞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爭端區域,存在許多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極端主義
總體來看,對中亞地區產生威脅較為嚴重的主要是伊斯蘭極端主義。中亞國家獨立前,蘇聯政府長期堅持無神論和反宗教宣傳,對中亞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嚴格限制,使該地區的宗教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制。獨立后,“伊斯蘭復興”[1]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穆斯林人數、伊斯蘭教團體和清真寺數目猛增,經文學校大量開辦,教民爭相赴麥加朝覲,宗教活動有了更大發展。如蘇聯解體時,中亞五國清真寺只有160 座,但到 1993 年已增至 5000 座,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的清真寺數量在五六年內增長了百倍之多。[2]
中亞伊斯蘭極端主義實質上是中亞伊斯蘭教復興背景下的宗教異化與蛻變,是某些宗教政治家為謀取政治利益的一種理論工具。[3]總體來看,在中亞地區,伊斯蘭極端主義并非首要安全問題,但卻正在成為重大威脅之一。一方面,宗教極端主義制造恐怖,破壞所在國國內的政治穩定和地區和平,不利于中國的海外投資、地區經濟合作和能源需求安全;另一方面,境外激進的伊斯蘭主義意識形態必將激化疆獨勢力的分裂情緒,不利于中國西部邊疆的穩定。[4]
恐怖主義
根據《2017 年全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發布的數據,中亞五國中受恐怖主義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當前,中亞地區存在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恐怖組織,它們從事各種非法活動,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除此之外,中亞的伊斯蘭極端主義還與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合流,給國家和地區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民族問題
中亞五國均為多民族國家,因此存在許多矛盾:一方面主體民族與俄羅斯等非主體民族的矛盾,表現為主體民族和俄羅斯人之間地位的變化而引起的矛盾。中亞各國的民族政策同樣損害了其他少數民族的利益和民族感情,使中亞主體民族與非主體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沖突,導致民族間的摩擦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跨界民族問題,表現為民族劃界后的遺留問題,許多人跨界而居。1990 年和 2010 年分別爆發了兩次烏茲別克人與吉爾吉斯人大規模沖突事件,造成嚴重傷亡,對吉爾吉斯斯坦社會安全與穩定以及中亞國家間關系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5]
邊界領土爭端
中亞國家間邊界絕大部分是 1924 年蘇聯實行民族識別和劃界工作的直接結果。蘇聯解體后,各個加盟共和國相繼獨立,邊界問題因而日益成為影響中亞國家間關系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是邊界歸屬問題,主要有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關于位于哈、烏兩國邊界的南哈薩克斯坦州的薩拉哈什的歸屬之爭;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關于奧什州的一部分地區的歸屬之爭;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關于撒馬爾罕與布哈拉的歸屬之爭等。
二是飛地問題,主要有烏茲別克斯坦有4塊,塔吉克斯坦有2 塊,吉爾吉斯斯坦有2塊。飛地問題不僅給一些國家帶來行政管理上的不便,甚至會造成地區沖突。飛地是引發邊界沖突的重要原因,飛地周圍居民很有可能發生沖突。
水資源爭端
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水資源成為制約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分水不均問題,這個問題在阿姆河流域的塔烏之間、烏土之間尤為明顯。塔、烏兩國因為水資源分配問題,引起了許多爭端。在咸海流域同樣存在分水不均的問題,位于上游的塔、吉兩國擁有的水資源分別占整個咸海流域的 48.4%和 23.1%,而位于下游的烏、哈、土三國的水資源總和僅占20.5%。[6]
二是灌溉和發電的矛盾,在咸海流域,位于上游的塔、吉兩國由于油氣資源匱乏,只能利用自身水利條件,通過水力發電解決能源短缺問題;而位于下游的哈、烏、土三國則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維持農業的發展。水資源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矛盾。最具代表性的是吉、烏、哈三國關于托克托古爾水庫冬季發電與灌溉的沖突。[7]
雖然中亞各國在水資源問題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簽訂了一些協議,但在具體問題上,誰都不愿意在自身利益方面做出讓步,導致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傮w來看,在中亞水資源利用和管理中主要存在觀念問題、資金問題、機制問題、缺乏國際法基礎、地緣政治矛盾與大國介入等問題。除此以外,中亞地區還存在其他安全問題,比如顏色革命和毒品問題等。
針對上述指出的中亞安全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立安全預警和防范機制
建立統一的科學論證機構。對未來可能的安全保障需求進行全面研究和科學論證,確立中國戰略利益拓展安全保障措施的基本框架。建立風險管控機制。一旦遇到風險,需要立刻啟動應急機制。這既包括利用現行國際法、國際規則及機制,也包括創建新的國際機制和改革現行國際規則。既要強化國別分析和風險評估,全面評估沿線局勢風險,加強對該區域未來局勢的預測研究。又要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全球安全預警和防范機制。
立海外安全戰略支點
精心選擇戰略支點國家優先推進,然后以點建線,以線帶面。一般來說, 戰略支點是指在次區域的、區域的、跨區域的或全球的多邊合作框架下,通過戰略性的雙邊互動、交流與合作,能有效發揮全局的或關鍵的支撐作用,并能對多邊合作其他各方產生積極的示范、引導和激勵效應,從而切實保證多邊合作進程穩定、和諧、有序的國家或地區。當前,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中哈兩國領導人也多次表示,要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光明之路”計劃對接。
過科技創新加強安全合作
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四方面啟動具體行動,與沿線國家共享創新驅動發展經驗,帶動沿線國家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當前,科技創新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以科技創新促進安全合作,在邊境管控、信息監測、密碼破譯等方面擴大科技產品的使用范圍,這些技術手段在反恐、禁毒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耙粠б宦贰便∈芈摵蠂鴳椪碌淖谥己驮瓌t,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絲綢之路。經過近六年的發展,“一帶一路”逐漸惠及歐亞地區乃至全球。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成效進一步顯現,政策溝通與設施聯通進一步增強,貿易暢通水平不斷提高,資金融通明顯改善,民心相通水平明顯提升。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總體進展順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