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振元
海外華人是一個龐大的團體,其數量擴增明顯,有數據指出,僅1990—2013年,24年間移民海外的中國公民達到了934.3萬人。華人團體在移居海外、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有過團結合作,但也因多種緣由產生過沖突,華人團體內部的沖突削弱的是海外華人的整體力量,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也是一種阻礙,因此,協調好海外華人團體的步調,保持海外華人的團結非常重要。本文就海外華人團體內部沖突的表現與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危害,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補充。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定居海外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受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移民要想融入當地社會是存在較大難度的,抱團取暖成為很多移民的選擇。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華人團體逐步壯大,由于活動范圍、所處社會領域的重復性,華人團體內產生了諸多矛盾,對海外華人的整體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土生華人與老移民的沖突。土生華人通常指那些在當地出生、接受他國教育且無華人意識的人,他們一般是老輩華僑的后代,普遍具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不愿意從事老一代華人所從事的餐飲、雜貨等低端行業,而是積極尋求當地主流社會的認可,試圖融入主流社會。與老一代華人相比,土生華人不需要在一個嶄新的環境中從零開始,更愿意把本地當成自己的家鄉,但他們也有著處于中國與所在國的夾縫中的尷尬。他們難以理解中國文化,同時也難以被當地居民所接受,在很多老一代移民看來,土生華人對中國文化的陌生以及對當地社會的積極融入是一種“背叛”,并戲稱他們為“竹升”——兩頭不通的竹杠。 事實上,土生華人積極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做法更有利于華人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土生華人與新移民的沖突。新移民通常指改革開放以后移居外國的我國公民。與土生華人與老移民的沖突相比,新移民與土生華人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新一代移民通常在我國接受了完整的初級、中級、高級教育,移民后更加熱衷于在華人團體內部宣傳中國文化,喚醒華人團體的活力,他們充滿了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在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也極力保存自身的中華特色,這與同樣積極融入主流社會卻缺少中國文化熏陶的土生華人形成了強烈對比,新移民將土生華人視為毫無文化根基、尋求他國認同的浮萍,而土生華人則輕視新移民不能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土生華人與新移民爆發沖突的現象在歷史上時有發生。
新移民與老移民的沖突。新、老移民之間也存在著沖突,在早期,老一代移民是當地華人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早期充滿敵意與歧視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成員之間的團結互助成為尋求文化認同、調解內部糾紛的重要途徑。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老一代移民的主流地位逐漸下降,他們的文化標準、生活習慣受到了土生華人、新移民的共同排斥。在新移民看來,老一代移民的組織形式更像是“一群老年人聚會的活動”“一群鄉下人祭祖、輪回變換領導的活動”等。
此外,文化差異也是新老移民產生沖突的重要原因,老移民難以適應新形勢,受到新移民的挑戰,處境困難,而新文化取代舊文化,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社團內部權力斗爭。社團內部權力斗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在過去,華人社團的領導權主要掌握在富商、有國內從政經驗的人手中,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少數人與國民黨保持著密切聯系,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為華人社會謀福利的行為越來越少,但煽動當地華人團體反對新中國的做法越來越多,引起了廣大華人的不滿。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壯大,新一代華人團體開始向傳統華人團體的權力發起挑戰,并逐漸取得了華人團體的領導權。加拿大、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多個城市都發生過類似權力斗爭現象。
近年來,新移民的加入又引起了新的權力斗爭,新移民力倡改革、銳意圖新,而掌握著領導權的老移民則安于現狀、因循守舊,雙方的奪權行為也引起了不少沖突。最后,近年來政治因素對華人團體的影響逐漸淡化,經濟化成為社團活動的主流,華人團體內部的權力斗爭有所減弱,追求經濟上的發展成為華人社團活動的主流呼聲。
文化觀念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引起華人團體內部沖突的重要原因。
一是不同籍貫的華人間的矛盾。在21世紀以前,海外移民多來自于香港地區,香港處于中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香港人接受西式教育,信奉西方宗教,存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既有別于土生華人,又有別于大陸華人。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很多港臺籍華人看不起大陸籍華人,很多大陸籍華人表示自己在與非大陸籍華人接觸的過程中受到過輕視、歧視,其中又以港澳籍華人對大陸籍華人的歧視程度最重,臺灣籍華人和世居海外的老華人則較輕。
二是新老華人文化觀念的差異。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傳統文化觀越來越薄弱,在現代化社會的沖擊下,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大受影響。例如,在老華僑的觀念中,他們不愿意與白人結婚,尤其是華人女子嫁給白人會備受歧視,被稱為“和番”。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一代華人的思想有了很大轉變,老一輩華人所堅守的傳統逐漸被新一代華人所拋棄,華洋通婚越來越常見。此外,新一代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更好地適應了居住國的文化環境,與老一代華人的價值觀、文化觀產生了很大差異,這導致新老團體在接觸過程中出現大量分歧,矛盾沖突也就由此產生。
政治理念的分歧。海外華人團體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近代以來我國政權國體變更頻繁,海外華人團體因政治取向的不同而產生了諸多矛盾沖突,其中又以親國民黨派與親共產黨派的沖突最為激烈。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尚未加入聯合國,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很小,盤據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極力挑撥新中國與海外華人的關系,打擊迫害對新中國友好的進步人士。例如,居美愛國人士謝培智,曾多次組織海外愛國華人交流新中國的情況,在公共場合指出中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親國民黨派華人將之視為“赤色分子”,多次向其發出死亡威脅,他本人曾多次被臺灣“駐美使館”“約談”。
70年代,我國與美國、加拿大建交后,國民黨在西方世界 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支持共產黨的愛國華人越來越多,對國民黨不滿的進步人士也越來越多,親國民黨派與反國民黨派的斗爭成為海外華人斗爭的重要內容,親國民黨派控制的會館、報紙等紛紛衰落,標志著國民黨在海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小。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我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海外愛國人士的力量進一步壯大。時至今日,海外華人內部的政治派別斗爭已經很少,支持共產黨成為絕對主流。
首先,海外華人團體的內部沖突不利于華人團體的合作,內部沖突分化了華人的凝聚力,團體內部意見不統一也導致所在國政府不知該聽取哪方意見,很多涉及華人切身利益的問題因此遲遲得不到解決。
其次,內部斗爭必然會影響華人團結一致。在很多國家,華人距離真正參政議政還有較長的距離。以加拿大為例,該國有百萬多華人,理論上應當有十余名華裔議員來代表華人利益,但實際上一共才有兩三名華裔議員,而且不會講華語。這導致華人的力量難以參與政治生活,無法維護本集團的利益,進而難以真正融入到主流社會中。
再次,內部斗爭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在華人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華人不會說中文,不會寫中文,不認同中華文化,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削弱,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最后,海外華人團體的內部斗爭不利于國人形象在國際社會的建設。內部斗爭會使觀者產生厭惡感,而團結一致則會使人欽佩。以色列在建國時,猶太人的團結程度世人皆知,這也是其備受尊重的重要原因,華人團體持續的內部斗爭會讓其他族群產生華人不團結、喜歡內斗的印象,進而輕視甚至歧視華人,不利于國人形象在國際社會的樹立。
海外華人團體內部的矛盾沖突是一個重要問題,關乎整個華人族群在世界上的地位與發展。對此,必須重視和調節海外華人團體內部的矛盾沖突,引導廣大海外華人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增強華人的影響力,促進華人族群的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