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飛宇
培根的《論法律》一文論證了司法與訴訟、律師、警吏以及君主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幾乎論證的每一部分都提出了對法官職業的要求,這種要求既包括對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包括對法官職業行為的要求。培根提出的要求正是對法官這類特殊職業修養的要求,對我們現階段加強司法職業倫理建設很有啟發。司法改革的順利推進,也正需要作為法律實施者的法官的努力。因而,有必要探討法官職業修養的內容,從法律思維、法官能力、法官道德、法官責任四個方面出發探索法官職業修養的建設途徑。
職業修養,根據中國知網的詞條解釋,即指人們培養自己的職業才干和在所從事的職業中取得成就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掌握適合時代需要的良好的職業技能、職業才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如果再對職業修養的內容進一步劃分,就是指兩部分內容: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
對于任何一種團體來說,為了實現使這個團體都能夠有效協調發展的目的,都需要一種具體化的規范來約束全體成員。同樣,法官也不例外,法官是從事需要特殊專業技能的特殊工作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掌握著司法審判的權力,做出的每一份判決都影響著相關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承載著人民對于公平公正價值追求的寄托。因而,對于這一類特殊群體,需要在總結職業特點和功能的基礎上,用特殊的規范來樹立和約束法官的職業修養,正如同《論法律》一文開頭開門見山的一句話,“法官應當具有很高的修養”。
公正是法官必備之品質,也是法官職業修養的核心。在此,不免要提到文中被廣為引用的一句話,“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培根用這個深刻形象的比喻說明了法官違背公正原則將帶來的嚴重后果,會使民眾喪失對法的尊重,破環司法的權威性。
審判技能是法官入職的基本要求,法官的專業能力是法官職業化的重要內容。培根在《論法律》一文中,還有一句話非常有名,那就是“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知道法律體現著正義,但也要人能正確地運用它。法官作為法律的適用者,正確地解釋和實施法律是他們的天職,他們也就必須要具備解釋和實施法律的能力,能夠在分析案件后準確地適用法律、做出判決。當然,實施法律不是指機械式地實施,而是要將法律應用到具體案件中去,充分說理,使產生糾紛的雙方能夠信服。
具有司法為民的情懷,“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這句話與現階段我國弘揚的一句話出發點相一致,“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法官在庭審中與當事人保持距離,并不意味著法官需要對當事人冷漠。司法貼近群眾是我國司法制度的一大優勢所在,法官不是高高在上的職業,他們也是有感情的,要維護善良的每一位公民的權益。
自身廉潔的日常作風,如前文所言,法官是公平正義的守門人,承載著社會民眾對于公平正義的寄托,我們希望看到的情景是,當人民見到法官時,都會發自內心地肅然起敬。因而,法官除工作任務外,不應出現在紅紅綠綠的娛樂場合,不應儀態不整、無視紀律,不應隨意發表對某一案件的看法,更不應當與當事人或者律師稱兄道弟,以一身正氣捍衛頭頂的國徽。
“之所以人們看到公正逐漸失去信譽,更多地不是由于公正的脆弱性,而是由于以主持公正為職業的那些人中的某些人的行為”。以司法腐敗為例,政法隊伍中上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下到基層法院普通干警,無視法律紀律,知法犯法、貪污受賄、徇私枉法,致使金錢案、權力案、人情案頻發,民眾對司法判決公正的信心嚴重缺失,足以說明我國法官職業修養需要建構和鞏固。
規范法官的職業行為。法律即使制定得再完美無瑕,但最終還是要靠法官做出具體的判定,法官的職業行為便顯得非常重要,即法官主體行為的合理性。《論法律》中提到了法官在審判中應當做的四件事:(1)調查證據;(2)主持庭審時的發言,制止與審判無關的廢話;(3)審核通過法庭發言所陳示的證據;(4)根據法律宣示審判的標準。
培根希望法官除四件事之外,不要再去做其他額外的工作。這對我們很有啟發,從“應為”的角度出發列舉法官的行為準則。當然,我國《法官法》已對法官履職的義務做了規定,是原則性的要求,內容相對比較寬泛。我想,一部分法官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不是由于他們不懂法,法官行為標準的模糊性使他們心理放松逐漸突破紅線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培養法官的專業能力。英國大法官愛德華曾言: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法官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過程,需要在學習和庭審實踐中不斷得以鍛煉成長,我們在藝術作品中看到的優秀法官往往是滿頭銀發、面容慈善的樣子,當然并不是說法官都是靠一點點熬年齡熬出來的,是為了說明豐富的審判經驗對法官的修養有很大的作用。
培養也需要運用激勵的手段,提升法官的地位,保障法官的經濟收入,使法官對崗位充滿預期,增強職業的穩定性。記得看過一篇新聞報道,某縣城為創建文明城市,要求法官去街道清理衛生,進行義務勞動,使人大跌眼鏡。如此擴充法官的業務范圍,又怎能使法官們有職業尊嚴感呢?也常見法官跳槽出去當律師,這與外國優秀的法律人才都盼望著當法官的現象相反,其中的原因需要我們去思考。同時建議將法官的招錄工作由法院單獨負責,現在我國的法官還是歸于公務員,屬于人事部門管理。法官既然是一門特殊職業,在入職前就需要體現出特殊的要求,不然由行政人事部門掌握錄用權,會產生法院受制的感覺。
完善法官的問責制度。任何權力的背后都有責任對其約束,不然權力就會太任性,當法官出現違反職業規范的行為時對其問責是權責統一原則在司法權運行領域的要求,也是防范錯案出現的一種手段。這些年來,一些冤假錯案的出現,破壞了民眾對司法公信力的感情,世間無數的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莫過于含冤受罪。我國古代自西周時便有“五過”之規定,若法官不依法辦案、徇私舞弊,則要被處以同法官審判之罪相同的刑罰,國外也有法官懲戒和彈劾制度,盡管制度規定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
我國的司法改革也關注到這一點,其司法責任制的出臺正是應對上述的需要。問責制度應當把法官行為作為判斷標準,堅持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原則,使責任追究與責任豁免結合起來。法官也不必一提到司法責任就過于緊張,因為法官責任追究的條件和程序都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問責并不意味著不需要保障法官的權益,相反,也許正因為問責的法定性,才會使法官不會被任意處理。
培根的《論法律》一文盡管只有一千六百多字,但其中的思想很深刻,語言的質樸使理解上也更為容易。法官是司法殿堂的守護者,他們的工作是人們尋求救濟的最后一扇門,對他們的職業修養要求也是人們對于法治的期盼,當法官得到社會公眾普遍的尊重時,法治乾坤的那一天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