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有效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初中是整個教育的主要時期,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文字應用能力;還可以對學生文字愛好和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生活元素的融入,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生活化實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就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生活;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目前,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給語文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在對知識的傳播上,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并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所學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本文就結合實際教學,將生活元素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初中語文生活化融入的意義
生活化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中語文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生活和學生的綜合能力,才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理論上講,通過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有助于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更好地把握語文教學本質;而從實踐方面來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生活元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創設生活情境可以加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所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生活教學情境是比較常見的最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也讓學生在課外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傷仲永》這篇課文時,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可以將文章的大致內容與實際生活的一些例子進行結合講解,這樣效果會比較明顯。例如,城市生活的孩子會對農村的環境比較陌生,這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后才可以正常生活。這些例子是與文章中心內容相似的,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好的生活化情境。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出一個情景劇,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將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結合生活,滲透知識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生活元素融入其中,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以生活實際為出發點,詳細講述了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景觀。一些描繪風景的課文,大多是以真實的風景作為敘述對象,應用多種修辭的方式和優美的詞語,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深刻體會到作者對風景的喜愛,以自然風光抒發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在冬天里會有怎樣的感受,并通過相互交流來抓住冬天的特點,這些與生活有關的事物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然后,教師在引入教學內容,在充分掌握課文之后,會使用到較多的詞語來描述濟南的冬天,在閱讀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充分了解到作者所描繪的景色,引導學生想起生活中冬天的現象。然后,結合課文內容想想一些濟南冬天的景色,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和拼讀,不斷深入分析和掌握課文內容,進而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三)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實踐。學校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機會,這樣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來體會學習語文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從而發揮其學習主動性。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的時候要設計出多種生活實踐場景,鼓勵學生走進生活,把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并合理應用。教師要通過生活中的課堂,讓學生接受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及素質教育等等,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鄉愁》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或是周日的時候回到自己的老家,或者是利用社會實踐回到家鄉,然后把自己的深切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文章和課文做比較,從而讓學生深刻了解到作者用詞用句的恰到好處,通過實踐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的知識,還將其靈活應用在生活中。
總的來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合理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把不同類型的課文和生活中的景物進行結合,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進而更加扎實地掌握語文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海幫.尋找文字中的生活元素:淺談農村初中語文的生活化教學[J].課外語文,2015(6):149.
[2]牛寧寧.捕捉生活元素,找尋別樣趣味:初中語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J].學周刊,2018(2):116-117.
[3]付永萍.捕捉生活元素,建立生活化教學模式:關于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3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