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銘
摘 要:古詩是語文教學中比較特別的一類教學素材,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但是其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和思想情感,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但這是由于古詩簡短精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其理解和深入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古詩閱讀教學是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難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教學、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在初中古詩閱讀教學中也不例外。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初中古詩教學中,讓古詩的內容得以深化和具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多媒體技術在古詩閱讀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媒體技術;古詩閱讀
古詩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承,運用其精簡的語言,描述出極具意蘊的內涵,近年來古詩閱讀教學也備受關注,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所占比例也不斷增加。但是由于初中生對知識的儲備還不是很足,對于有些古詩中描繪的景色、風土人情、情感抒發缺乏認知,所以古詩閱讀難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和進步。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其先進的設備和豐富的信息資源給古詩閱讀教學帶來了活力和動感,改變了以往古詩閱讀教學的單調枯燥。多媒體技術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極具靈動性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古詩閱讀的熱愛。
基于此,對多媒體技術在語文古詩閱讀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一、情感引導,讓學生領悟情感之美
情感引導是通過具有情感特色進行啟發學生的教學方法,其主要是讓雙方在足夠的交流互動,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習古詩就是需要讓學生感受到情感色彩,進一步融入情感狀態里,才能把情感引導與古詩閱讀教學融為一體,保持古詩閱讀教學的最佳狀態。但是古詩詞中的一些字詞句含義比較復雜,可能會涉及作者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可能有些地方語文教師也不一定能解釋到位。所以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一些網絡資源信息整合,把古詩的字詞句和情感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古詩這種素材的獨特。
1.以音樂入意境
音樂可以把學生帶入學習氣氛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音樂讓原本枯燥的語文古詩教學的氛圍得以緩解,確保學生以積極精神的心態進行古詩閱讀教學。音樂教學也是一種情境的教學方式,所謂的教學情境就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學習吸收知識的同時,把這種感受得以延續。而音樂教學很明顯是符合情境教學特點的,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又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學習《次北固山下》這首古詩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利用音樂作為課前的導入,帶動學生進入狀態。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首“陽關三疊”的音樂片段,帶動學生進入這首古詩的閱讀教學中。在優美的旋律和音韻中,學生被深深吸引著,當音樂播放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聽完之后有什么感覺呢?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進入這首詩的學習。另外,音樂入境這種方法不但適用于課前,還可以運用于學習課文的時候。例如,在學習《使至塞上》的時候,其中古詩里面有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一個多么壯觀的景象。語文教師可以教學這些重點字句的時候,播放《胡笳十八拍》這一類古琴曲,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適當的教學時機通過音樂進行古詩閱讀教學,對于情感都很大的啟發作用。
2.以圖畫入境
圖畫入境與音樂入境有所不同,圖畫的效果更為直接和突出,但是不利于學生進行想象,所以在課堂引導過程中不太建議使用,這種方法更適用于學習知識之后,對思維和知識的基礎鞏固。例如,在學習《歸園田居》的時候,詩中有這么一句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對田園圖景的描述。語文教師可以在講解這句話之后,先讓學生對場景進行描述,然后再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觀看一組與這句詩相關的圖像。這樣的切入手法對學生的思考有所補充和延伸。又如,在學習《過零丁洋》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把古詩中“干戈”“山河”“汗青”等詞匯,利用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示。同時,在多媒體展示古詩的時候,可以在相應的詞匯位置留空,讓學生根據圖片的意思去填詞。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古詩關鍵詞的掌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關鍵詞的意思和含義,對于古詩閱讀有一定的提升。
3.情境重現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古詩的情境進行重現,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和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描述了詩人獨剪殘燭,在夜里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書信的郁悶心境,教師通過Flash動畫或者課件的展示,把那個場面重現在學生的眼前,給予學生很多的感受機會。
二、意象分析,讓學生掌握表現手法
古詩具有獨特的感情色彩,也具有其專有的意象,能把作者的品格和內涵表現出來,所以在學習古詩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意象的把握。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普曾經說過“想象是一種特質,沒有了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稱其為人。”在古詩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鑒賞,體會古詩都有的意象,讓學生進一步得以想象。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具有意象的古詩句進行整合,結合新學習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把握表現手法,進而體會作者情感。
在古詩詞中,梅花、蘭花、菊花、竹子都有其象征性的高尚品質和個人修養,被稱為“四大君子”。梅花,其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例如,在學習王安石的《卜算子·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顯示出梅花的純凈潔白,同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整合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同樣把梅花的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呈現出來;蘭花是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范,其清新脫俗、貞潔幽美具有一種文化通性;菊花是高風亮節的象征,其不畏秋寒、冷香晚艷具有斯文的代表;竹子是一種文化精髓,其超群脫俗、謙遜胸懷充分體現君子之風。例如,學習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借用菊花表達出自己的高尚節操。在古詩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通過對意象和表現手法的掌握,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補充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古詩
由于古詩都是一些具有歷史年代感的創作作品,其用詞的優美含蓄,可能在字面理解上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僅憑語文教師的教學講授,估計學生掌握的程度也不是很理想,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空白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在上課前,通過網絡搜索資料,把古詩的作者經歷、創作背景和成就進行探究,然后在上課的時候進行補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
例如,在學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三秦”和“五津”都不是很理解。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搜索到的資料,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教學課件,對“三秦”和“五津”進行教學的補充和拓展。“三秦”指的是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分別是雍、塞、翟三個王國。“五津”指的是岷江上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這五個大的渡口。可能這樣說,學生還是不是很明白,語文教師可以繼續利用古地圖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古地圖投放到教學屏幕中,逐一向學生解釋“三秦”和“五津”的地理位置和具體分布,及時解除學生的疑問。
四、構建平臺,讓學生深入學習古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就初中語文教學的古詩就有幾十首,這些古詩的學習不一定能夠滿足全部學生的需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一個學習平臺,在系統上上傳有教學意義的古詩和范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的拓展能力。教師可以按照古詩題材的不同進行分類,在學習平臺上進行同題作品歸集,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習平臺上的鏈接進行點擊教學,實現即時講解即時點評,增強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例如,陸游《卜算子·詠梅》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雖然這兩首古詩都是對梅花的描述,但是當你深入進行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陸游的用詞偏向消極悲傷,毛澤東的用詞偏向積極豪放,是完全不同的風格。還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適《別董大》,這兩首詩都是關于送別的古詩。王維的送別是出于對朋友的留戀,表達方式上比較憂傷,而高適的送別詩是對于朋友的勉勵,對比之下更為積極豪邁。通過學習平臺的豐富教學資源,利用對比教學和表現手法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對于古詩閱讀更感興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內容。
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活動的組織,讓學生積極運用古詩的知識并得到更大的延伸。在基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上,開展一些古詩詞歌的演講比賽,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豐富古詩詞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詩仙“李白”進行作者故事的講述,可以圍繞“邊塞詩”為主要話題進行講述等。語文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適合的背景音樂作為襯托,進一步放飛學生的思緒,更好地活躍語文古詩的教學氣氛。
綜上所述,古詩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承,古詩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古詩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和魅力,其詩情畫意是極具特色和韻味的,有利于學生的情感升華和陶冶性情。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其輔助教學的功能如此強大,提高了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效率,通過生動的畫面、聲像的意境、重現的畫面等方式,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知識一目了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力。雖說多媒體技術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教學工具,但是也是有一定的局限之處,教學的關鍵和主導還是在于語文教師本身,當語文教師能夠更好地運用于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的方法,結合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便捷,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古詩的學習和鑒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包艷.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技術[J].課外語文,2018(7):169.
[2]馬鑫梅.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意象品味古詩詞的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59(6):173-174.
[3]梁龍波.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15):53-54.
[4]葉麗.談信息技術環境下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8(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