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一、課題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強調“拿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傳統模式下的德育主要依靠教師的灌輸與說教,停留在粗淺、表象化層面,而“德育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道德情境”,也正日益成為德育工作者的共識。
二、課題界定
1.情境微課。 “微課”是一種以視頻拍攝為主要形式的微課程;該課題所指的“情境微課”是把德育內容融入“微課”的一種教育新形式。它以學生的道德養成為目標,充分挖掘關乎學生核心素養的德育元素,把學生身邊的教育事例拍下來,制作成微課,供學生學習與思考。這種形式從微入手,具有即時性、情境性、形象化的特點,貼近學生的現實世界,容易引起學生的思想啟示和共鳴,起到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效果。
2.品德教育。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途徑是多樣的,課堂教學、班級日常生活、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等環節都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徑。本課題所指的情境微課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良好日常行為習慣為目標,以碎片化、可視性、情境式案例為主要形式,以“文明禮儀、衛生、安全、集隊”等為主要內容,在學生日常班級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的滲透實踐。
三、選題的意義
1.情境微課的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教育的主題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的教育效果。
2.情境微課以音視頻為主要載體,易于將德育知識進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視聽化處理。
3.情境微課時間短、篇幅小,符合學生觀看學習注意力時間不長的特點,可以讓學生高效地接收教育資訊。
4.符合小學生求知心理?,F在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接受程度明顯強于傳統說教。加之視頻中的人物又是同在校園里的同學,這種來源于學生、服務于學生的教育素材,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四、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革新教師傳統的德育方式,通過情境微課的開發,建立傳統德育工作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構建學校德育主題教育專題化、特色化、序列化的教育模式。
2.通過課題研究,強化班主任研訓,提高班主任的基本素養,達到人人會制作微課,并通過資源的共享,減輕班主任班級管理的負擔。
3.通過課題研究,幫助學生糾正不文明行為,通過微課正面引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4.通過課題研究,建立學校“微課資源庫”,方便教師隨時選材,隨時教育,提高教師德育水平。
五、研究內容
1.根據學校德育重點,通過教育實際,拍錄情境微課,讓學生通過微課,明辨是非,健康成長。
2.形成以“文明禮儀教育、安全教育、衛生教育、集隊教育”四大體系的“微課”課例,展開學校德育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3.選取品德教材部分內容制作。把小學生品德教材內容聯合學生生活實際,制作成“微課”,使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明辨是非。
4.家?;印0岩恍┬枰倚:狭逃摹拔⒄n”傳到學校微信企業號上,也請家長拍錄孩子在家、在社會上的出色道德表現,將微視頻傳送給老師,形成家校共育的大氛圍。
5.收集整合社會(社區)資源。收集互聯網上一些公益廣告、微電影、微視頻等,把這些網絡題材加以整合,形成另一種意義上的非凡的微課題材。
六、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搜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搜集分析學生思想現狀,探究情境微課的德育元素。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拍攝資料,并制成微課。
4.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并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七、創新之處
情境微課將德育知識進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視聽化處理,上課時間短、內容精,有利于縮短學校德育由理論到實踐的落地時間,也可以變“觸不到的”德育為“可感知的”德育。學生是情境微課中的主角,更符合學生求知的心理特征,另外學生既可以在校園里集體學習,也可以在家中觀看,十分便捷。
八、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做好課題申報、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課題組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
2.實施階段:(2019年1月—2020年5月)
制定課題具體實施方案,成立課題核心團隊,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確立以“文明禮儀、衛生、安全、集隊”等四個內容為研究主題,以學校、家庭、社會(社區)為教育網絡的情境微課實踐研究方向。
3.成果發布階段:(2020年6月—2020年8月)
撰寫研究報告、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請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九、預期成果
1.德育“情境微課”校本資源庫。
2.“情境微課”典型案例(故事)集。
3.《課題研究報告》(文本)。
4.相關實踐研究論文。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