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在于逢事就問個為什么?”可見在教學中如果正確運用這種質疑精神,確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以《商不變的性質》為例,談談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學習興趣;質疑;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根本動力。一個孩子一旦對某個問題產生了好奇心,就會主動地去探索,并愿意積極參與這方面的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我在上《商不變的性質》這節課時,就先講了一個有趣的兒童故事來引入課題,以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豬八戒吃桃子的故事,大家想聽嗎?”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回答:“想聽?!痹捳f有一天,孫悟空把豬八戒叫到身邊說:“八戒,我現在給你八個桃子,但是有個條件:8個桃子你要吃兩天才行。”八戒說:“猴哥,不行啊,每天才讓我吃四個,我不夠吃啊!”孫悟空說:“那給你80個,條件是要吃20天?!卑私鋼u頭晃腦地想了又想說:“猴哥還是太少了,每天還是四個,吃不飽?!薄澳且幌伦咏o你800個,但是要吃夠200天,這下行了吧?!卑私湟宦?00個,正要答應時,沙僧提醒他說:你可要好好算算噢?八戒低頭算了算說:“猴哥,不行,不行,每天還是平均4個,太少了,太少了,不夠吃。”這樣用孩子們熟悉的西游記人物開始導入,學生的胃口一下子就吊起來了,興趣大增。
二、尋找疑問,激發興趣
有趣的西游記人物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學生熱情高漲,老師馬上質疑說:剛剛故事中是豬八戒他貪吃還是孫悟空給的桃子數量有問題呢?八戒為什么總是說太少了,太少了?同學們好好思考一下。有的同學可能想到《西游記》中的豬八戒處處嘴饞,于是就毫不思索地說:“是豬八戒貪吃,孫悟空開始給八個,又給他80個,最后都給到800個了,他都還是說太少了,這不是貪吃嗎?”而有的同學說:“不是八戒貪吃,可能是孫悟空給的桃子的數量有問題?”老師問:“那問題在哪兒呢?”
三、引導質疑,激發興趣
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和遇到事情喜歡刨根問底,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小學生這一特點,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同學們為了探索是八戒貪吃?還是猴哥兒拿的桃子的數量有問題,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把故事中的條件列成算式:①8÷2;②80÷20;③800÷200。學生很快就口算出三個算式答案都是4。算出的同學高興地說:“看吧!真的是孫悟空桃子的數量有問題?!焙⒆觽兂两诔晒Φ南矏傊袝r,我馬上提出問題:請大家把①式分別與②、③式比較,看看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變化?反過來,③式與②和①比較,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變化?由于他們開始取得了成功,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更濃了。
四、注重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解疑是學生質疑之后的一個環節,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需點撥或者組織學生自我解疑,并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得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我提出的問題,同學們觀察比較,發現被除數由8變成80再變成800,除數由2變成20再變成200,結果是被除數擴大10倍、100倍,除數也擴大10倍、100倍,所以商還是4。還有的同學用列表格的方法把式子和得數清楚地羅列出來,看得就更清楚了。這時有個同學問:剛剛的算式都是整十整百數,如果不是10倍、100倍,而是其他任意倍數,商有什么變化嗎?孩子們的探索精神讓我很佩服,所以我順水推舟:大家一起舉例子來看看商的變化吧?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24÷2;48÷4,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被除數由24變為48,擴大了2倍,除數由2變為4,也擴大了2倍,商不變。反過來被除數由48變成24縮小2倍,除數由4變為2也縮小了2倍,商也不變。這就說明了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是不變的。
五、設計趣味題,發展思維能力
練習這一環節,一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反饋,特別強調不懂的地方;二是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趣味性題,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題:
找規律,不計算,在括號內填數:
111÷3=37? ? ? ? 222÷6=37
333÷()=37? ? ? 444÷()=37
555÷()=37? ? ? 666÷()=37
()÷21=37? ? ? ()÷24=37
()÷27=37
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很快找到規律填空,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質疑的教學方法,它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思維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正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如何提高[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2(4):32.
[2]徐朝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都市家教月刊,2012(8):7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