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54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產生活,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致人損害的事故頻發,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機器人失控致人傷亡,由此引發了侵權責任的承擔主體、責任認定以及責任分配等法律問題。在現行民事侵權責任制度下,目前還沒有服務于人工智能損害自然人權益的相關規制。人工智能的行為有的高度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特別是有自我學習與調整的能力,人類對其控制力不強,人工智能所表現出的侵害性較為復雜且具有擬人特征,這直接引起現行民事責任制度無法與之相適應。對此,本文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民事侵權責任,為構建人工智能民事責任制度提出建議,使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的框架下良性發展。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的研發和廣泛應用,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風險,必須構建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法律和法規對人工智能的行為予以相應的約束和調整,而人工智能民事侵權責任問題能否有效解決非常關鍵。
人工智能的民事侵權責任主要體現為人工智能由于自身行為對他人或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必須承擔的責任。①具體細分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人控制人工智能實施的侵害,這種侵權方式下,侵權責任的承擔沒有爭議,完全符合傳統侵權法的一般侵權責任,人工智能僅為侵權手段,應當由人工智能的控制者承擔侵權責任;而另一種侵權責任就存在爭議,即人工智能脫離了人的控制時,因其自身原因而造成損害。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造成的損害有很強的自主性,傳統侵權法就無法進行有效規制。
(一)責任主體難以界定
與傳統意義上的產品有所不同,人工智能產品是依托高科技發展起來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特征。人工智能產品不再是經過簡單編程的機器人,而是應用深度學習算法是讓系統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人工智能產品正是基于學習算法擁有非常強大的獨立決策能力,能夠完成復雜的認知任務。因此,人工智能的行為不是程序員控制的結果,而是學習算法做出的決策。換而言之,人工智能產品的行為由其獨立實施的行為。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從法律層面賦予人工智能產品以獨立法律人格從而讓其直接作為侵權責任主體?這對傳統法學理念提出了重大挑戰。
(二)侵權行為難認定
根據傳統民法侵權責任理論,侵權行為的認定是一個推理過程,通常情況下,侵權行為主要由加害行為、損害事實的存在、行為人主觀過錯等要素構成。②但是因為人工智能產品具有高度智能化,能獨立自主作出行為的特點,人工智能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原因極其復雜,很難對其進行全面論證。人工智能產品的算法極其復雜,且有從數據中自我學習的能力,所以就算產品的算法公開,其學習、分析、最后決策的過程也難以解釋,這就使得在認定侵權行為時,查明侵害原由有技術障礙。另外,證明因果關系也存在障礙,因為產品的開發者、管理者對人工智能產品的控制力不強,無法有效判斷人工智能做出的行為究竟是其獨立決策的還是在人類的影響作用下實現的。因此,當發生人工智能產品致人損害的事故時,在無法查明致害原因或者無法歸因于產品缺陷的情況下,侵權責任不能明確,結果最后賠償無法落實。再者,人工智能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中沒有法律主體地位,而過錯是主觀的心理狀態,這也是在認定侵權責任時要解決的難題。
(三)過錯責任原則難適用
過錯責任原則是以侵權人主觀存在過錯為前提條件的。③人工智能產品的侵害行為是由其獨立、自主做出的,傳統侵權理論中的主觀過錯要件在適用時難以詮釋。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中沒有規定人工智能的民事權利能力的情況下,要求人工智能產品的行為負有注意義務準則似乎欠妥。另外,因為人工智能產品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實現了無人化的操作。如果人工智能產品造成人身或者財產受損,使用者不存在主觀過錯,更是與受損結果間不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依照傳統侵權責任理論,人工只能產品的使用者也就不用承擔責任。此外,當前人工智能產品是否擁有獨立人格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因此,對人工智能產品是否存在主觀過錯進行研究不具有現實意義,就算人工智能產品具有獨立人格,對產品本身所承擔的侵權責任進行認定、后續的賠償或其他救濟手段也難以實現。因此,過錯歸責原則在適用于人工智能致人損害的案件時存在難度。
要明確人工智能侵權歸責,就必須先明確人工智能的法律屬性,是否要賦予其法律主體的地位。筆者認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人工智能產品的法律屬性應該定位為“物”。目前,人工智能產品高度自主性、智能化,能夠自我學習,甚至比人類有更強的科研計算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產品始終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其能力是基于人類編寫的算法和輸入的數據,人工智能不具備像人類一樣的理性的判斷能力,也沒有意思表示的能力,只是一種為人類提供便利的“工具”。
筆者認為,具體界定人工智能產品侵權責任主體要分情況討論,即由人工智能產品自身存在缺陷造成損害還是人工智能由于自我判斷有誤而對社會或個人造成傷害。
(一)產品責任
通過前文研究,人工智能產品屬于“物”的范疇,那么當人工智能產品因存在質量問題發生侵權時,可以適用產品責任理論進行歸責。我國規定的產品責任的主體為生產者和銷售者,且不以生產者和銷售者存在過錯為前提,被侵權人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責任主體。而對于人工智能產品而言,產品的設計研發是人工智能產品生產的核心環節,設計研發中編寫的算法或者輸入的數據存在問題也可能會導致產品存在安全隱患,這也屬于產品質量問題。因此對于生產者的定義,應該包括設計者。
(二)替代責任
替代責任指的是通常來講,責任人和行為人之間存在的某種特定聯系,由于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對社會或他人造成了傷害,由責任人來代替行為人承擔相應侵權責任的責任類型。④當人工智能涉及不能合理推斷出事故是產品缺陷造成的情況,或者說是因人工智能自己 “犯錯”造成侵權,讓生產者承擔責任有違公平,被侵權人也會面臨無法得到賠償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適用替代責任較為適宜。
產品責任,產品存在的缺陷造成了被侵權人的損害所應承擔的侵權責任。當人工智能產品造成損害時,要認定產品責任是否成立,核心在于對人工智能產品的缺陷的理解。《產品質量法》指出產品缺陷包含兩種類型,分別為合理范圍以外的危險以及不符合標準的危險。其中,合理范圍以外的危險是指人工智能產品在制造過程中存在不符合規定的安全隱患;在設計過程中存在不合理性;產品上未標明相關指示和警告,導致使用者無法了解產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對于人工智能產品來說,合理范圍以外的危險是批量制造的人工智能產品的部件失靈、產品設計方案錯誤、系統自身存在bug、沒有對消費者盡到合理的告知義務等,當人工智能產品存在上述不合理的危險并因此造成損害時,就需要承擔產品責任。但是在實踐中,要適用產品責任,被侵權人在舉證方面存在困難。人工智能作為新型高科技術,其工作原理和內部算法是復雜的且不公開的,被侵權人很難真正有效說明產品是否存在合理范圍以外的危險,但是對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他們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容易證明技術存在局限,從而可以依據《產品質量法》的免責條款實現免責。如此一來,不利于維護被侵權者的合法權益。基于此,人工智能產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是產品責任認定與否的關鍵。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假如安全標準規定“自動駕駛汽車最小反應距離為20米”(即自動駕駛汽車檢測到距離其20米處的障礙物并采取避險措施)。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在任損傷時,如果受害人與汽車的距離大于20米,那么就可以證明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存在缺陷,從而要求責任人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構建人工智能產品的完整安全標準是必須的,在證明人工智能產品存在瑕疵,認定產品責任時也很重要。
(一)就人工智能民事侵權責任進行立法
當前,人工智能產品越來越多深入我們的生產生活,界定人工智能的民事侵權責任和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是勢在必行的。歐美等國都對規制人工智能構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國可以充分學習并借鑒他們的優秀經驗,對人工智能的產品生產標準、侵權責任制度進行規范。在立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人工智能責任承擔和新興技術發展之間的利益平衡,不能因為新技術的不確定性而阻礙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承擔者是人工智能產品的直接管理者,如果管理人確實盡到了注意義務并且證明人工智能產品存在缺陷,就依據產品責任來認定產品生產者的侵權責任。通過強制保險、設立基金等方式,保障賠償責任的承擔。
(二)在現有民事侵權責任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制度創新
目前大多數人工智能產品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人工智能產品致人損害以產品缺陷為主因,以產品責任制度可以解決部分侵權責任。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可以依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責任問題。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產品實現高度智能化,其行為的可預測性越低,被侵權人完成舉證的難度增加,這顯然不利于保障被侵權人的利益。應對人工智能高度自主化的發展趨勢,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可以構建差別化責任規則。通過對人工智能產品實行審批制度,人工智能產品在流入市場前記錄產品信息,作為判斷人工智能系統是否存在缺陷的標準,從而解決責任認定問題。如果達到安全標準的人工智能產品流入市場后造成損害結果,由生產者承擔責任存在不合理。那么為充分保障被侵權人可以得到救濟,可以建立由生產者、銷售者和管理人共同負擔的強制性的保險機制。
①張聰.人工智能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制度研究[D]. 河北經貿大學,2019.
②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第3版). [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③張童.人工智能產品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研究[J].社會科學,2018 (4) :103-112.
④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第3版)[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1]楊立新. 人工類人格:智能機器人的民法地位——兼論智能機器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J].求是學刊,2018(4):88-96.
[2]周遷鳳. 論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責任問題[D]. 西南政法大學,2018.
[3]張玉潔.論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權利及其風險規制[J].東方法學,2017 (6) : 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