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中圖分類號:F27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72
在企業用工模式不斷變化發展的現代社會,用人單位的用工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典型的全日制勞動關系之外,為匹配各行業中的不同用工需求,還出現了許多非典型的用工模式,例如:在校學生頂崗實習模式、退休人員返聘模式、非全日制用工模式、兼職等其他間接用工模式、勞務派遣用工模式(本文中企業為勞務派遣中用工單位)等多種用工模式。在多樣化用工模式下,有些模式可以“規避”企業工傷賠償風險,而有些恰恰會帶來新的工傷賠償風險,如何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用工模式的選擇以及如何運作才能使得企業的工傷賠償風險降到最低,是眾多企業主關注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機械化大生產加快,勞動工具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伴隨著工傷事故頻發的現象,尤其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尤為明顯。我國目前對于工傷保險的法律規制主要存在于《工傷保險條例》及其相關規定中,工傷保險的覆蓋主體為《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明確的“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覆蓋范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和第十五條視同工傷的情形。但在《工傷保險條例》保障下,仍然有這么幾個問題值得我們討論。
第一,在典型的全日制勞動關系用工模式下,企業雖然為勞動者參加了工傷保險,但是根據作者對若干工傷事故發生后工傷社保部門以及企業內部的工傷處理流程的全面觀察 ,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1.工傷保險基金賠償項目【醫藥費用、住院期間伙食、交通、食宿、輔助器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傷殘1~4級)、生活護理費(傷殘1~4級)、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賠償之余仍然有部分費用項目【護理費、誤工費(停工留薪期間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傷殘津貼(傷殘5、6級)和法律費用】需要用人單位自行承擔。在作者實際調查案例中,員工發生工傷事故造成八級傷殘,其工傷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是8358.45元,除卻工傷保險基金賠償醫藥費用、住院期間伙食、交通、食宿、輔助器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外,用人單位仍然負擔了共計158359.15元的工傷賠償費用【僅包括誤工費100301.4元(停工留薪期間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58057.75元】。
2.工傷險參保時間與實際用工時間易產生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差中發生的工傷費用賠償也屬于用人單位責任。在作者進行實證調查過程中,典型案例是員工入職并開始工作后數個工作日后用人單位才進行了該員工的社保參繳操作,而員工恰好在此時間差內發生了工傷事故,最終導致用人單位承擔了時間差期間全部醫療費用。
3.用人單位未按照規定在要求的時限內為員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后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導致在此期間發生的符合《社會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的情況。在作者調查過程中,就出現了雖然用人單位按時提交了初步材料 ,但是材料不完全,且因用人單位原因未在社保部門要求的時限內補足申報材料,導致錯過申報時限,最終勞動者自行提出了工傷認定申請的案例,而這部分費用也最終由用人單位承擔。
第二,在非典型的用工模式中,若出現下列情形,工傷事故發生后,用人單位可能需要按照法律規定參照工傷保險標準對工傷員工進行賠償,由此產生的全部賠償費用均由用人單位承擔,對用人單位是極為不利的,造成的損失也是不言而喻的。
1.頂崗實習模式被法院認定為勞動關系的情況呈增長趨勢,企業舉證其為真正的實習模式存在證據不足、舉證困難較大等現實情況,在被認定為勞動關系后,用人單位由于沒有及時為員工參繳工傷保險而需要負擔全部工傷賠償義務。
2.退休人員返聘模式存在著無法在社保部門購入工傷保險的現實情況。
3.非全日制用工模式和兼職等其他間接用工模式也存在著由于勞動者本身已在其他用人單位購入工傷保險,無法以不同用人單位名義再次購入的現象。
4.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中,作為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未與勞務派遣單位約定明確的工傷事故賠償方式等現象。
上述問題都最終指向一個結果,即用人單位需要負擔較重的民事賠償責任。針對現存問題,經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我們嘗試為企業工傷風險給出的防范對策如下:
第一,按照《勞動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對從事有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對女職工,未成年工做出特殊的合乎規范的職業保護。在接受勞務派遣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應當告知被派遣勞動者工作要求和安全操作流程,并為被派遣的勞動者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事先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必須的培訓。加強企業內部安全生產管理,從源頭上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
第二,在必要時,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在人力管理環節中運用勞務外包、勞務派遣,在業務管理層面運用加工承攬、項目委托等現階段合法的形式轉移勞動用工,詳細核查合作方的簽約資質,明確與合作方的權利義務,繼而間接降低可能產生的工傷風險責任。
第三,用人單位在接收勞務派遣用工時,應當核查派遣單位資質并高度重視合同的約定內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社會保險費繳費責任方以及是否涉及工傷事故賠償內容,例如工傷保險費負擔比例以及發生工傷事件后,工傷保險基金賠償之外的項目賠償義務負擔方等。
第四,在企業內部規范社保工作流程,將由行政或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的社會保險參保工作時間盡量提前,解決工傷保險參繳時間與實際用工時間差問題,以企業內部規范流程的力量,為用人單位工傷事故責任承擔設置一道屏障。經過人力資源部門的流程優化,最終使員工實際參加工作日期與社保參繳日期保持一致,具體做法是用人部門在新招聘的員工開始實際用工的前一日向負責購買工傷保險的員工報備,負責購買工傷保險的員工在收到報備當天進行社保參繳,成功購入工傷保險,化解風險。鑒于實際工作中,社保部門會在每月的固定時間內對社保參繳人員進行扣費,在此時間前后用人單位都可以重新操作社保參繳人員的增減員,也不會存在員工入職后迅速又辭職時產生的社保費用浪費問題,故,這種從內部流程降低企業工傷賠償風險的方案也是切實可行的。
第五,在工傷事故責任發生后及時進行內部核準并向工傷社保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若遇有特殊情況,例如收集工傷事故材料困難等,可就現有材料先行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此時工傷認定部門會對該項工傷事故登記備案,后續在工傷認定部門規定的補充材料期間內再次提交工傷認定材料,以確??梢栽谝幎ㄆ谙迌韧瓿晒鹿噬陥罅鞒?。
第六,引進商業保險。
若企業已經為全體員工參加了工傷保險,鑒于工傷保險無法覆蓋全部工傷費用,企業可以考慮新增補充工傷責任險,在工傷保險負擔項目之外,由補充工傷責任險的保險人承擔替代責任,從而降低工傷事故為企業帶來的損失。
企業存在非典型用工模式時,由于客觀上或主觀上不能參加工傷保險,那么企業可以考慮新增雇主責任險,在用人單位需要承擔工傷保險責任時承擔替代責任,減少工傷事故對用人單位引起的賠償義務。鑒于雇主責任險賠償的范圍基本與工傷保險基金賠償的范圍一致,故作者建議在用人單位經濟情況允許時,在雇主責任險之外再另行購買補充工傷責任險,全方位覆蓋用人單位的工傷賠償風險。
在給出該對策之前,我們對工傷保險并列補充工傷責任險以及雇主責任險并列補充工傷責任險這兩種保障模式做了對比分析,其中雇主責任險條款是以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雇主責任險A版和B版為模型,補充工傷責任險條款是以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補充工傷責任險為模型,對比結果如下所示:

? ?表一:工傷保險并列補充工傷責任險模式? ??
? ??

? 表二:雇主責任險并列補充工傷責任險模式
? ? ??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兩種保險組合模式基本可以解決企業工傷風險所帶來的民事賠償問題以及工傷保險覆蓋用工模式不足的問題。在勞動關系中為全體員工購買社保的前提下,補充工傷責任險的被保險人是用人單位,保障的是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故而,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由用人單位負擔的全部賠償費用將由補充工傷責任險負擔。對于尚未來得及購買工傷保險或者無法購買工傷保險期間發生的工傷保險事故,用人單位負擔的賠償責任則可以由雇主責任險承擔,雇主責任險仍然無法覆蓋的費用,可以由補充工傷責任險覆蓋賠償。
為進一步核實分析和結論的可行性和經濟性,我們對工傷保險并列補充工傷責任險模式做了一次實證調查。在調查中,選取了某物流公司作為調查對象,按照保險公司給出的保費計算模式,案例所在的某物流公司每年補充工傷責任險保險費18萬計,結合該物流公司近三年數據,在公司應支出的工傷費用中,補充工傷保險可負擔237673.2元【其中:員工停工留薪期工資每年107836.92元(近三年平均每年應付停工留薪期工資134796.15元,補充工傷保險負擔80%)、護理費2933元、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126902元】。在企業配置工傷保險和補充工傷責任險的情況下,企業每年合計可節省約6萬元。
結合以上對比分析以及實證調查數據,我們最終認為,在企業中新增雇主責任險和補充工傷責任險這兩個商業險種用以轉移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是切實可行的,當然,企業在運用此種風險防范對策之前,應當結合企業的工傷事故發生情況、工傷賠償情況和保險金支付情況等提前測算數據,選出適合企業自身情況的最佳方案。
工傷風險是企業在用工過程中面對的重要問題,處理好工傷事故,不僅要求用人單位以及工傷保險基金對工傷員工做好全面的賠償和保障護理工作,也要求用人單位對法定義務的履行做到及時盡責。企業在保障工傷員工得到全面賠償的同時,也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企業自身需求,盡最大努力,做好資源優化配置,使自身的工傷風險降到最低。
文中全部案例來源于深圳市。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雇主責任險A版和B版、補充工傷責任險條款均收集于2019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