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皓文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89
政治動員是為應對戰爭或其他緊急狀態,在思想、組織和政治方面進行的活動,是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團結軍民、發展壯大,贏得戰爭勝利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黨在執政后凝聚人心,應對內部挑戰和外部威脅的重要途徑。
政治動員著眼國家平時狀態向緊急狀態的過渡,是通過對社會平時狀態的主動調整以適應緊急狀態下相關領域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屆時必然引發許多現實問題,僅僅依靠頒布政策或宣傳教育往往容易顧此失彼。因此,政治動員應當以法治化建設為重要抓手,全面加強立法、執法、普法等環節的工作,充分發揮法治權威、普及、強制等特點,為各項工作的運行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國防動員單位作為黨管武裝的基本組織形式,在管理體制上既接受軍隊和地方黨委的雙重領導,又有參加同級政府常委會議、人大代表和政治協商會議的權力,為國防動員單位向地方人大提出立法規劃建議,將軍事需求從法規制度層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依法保障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制度接口。
一是深研立法需求。從實踐中看,在駐地部隊提報的軍事需求中,有關政治動員的需求集中反映在人才交流培養、重大糾紛協調解決、軍人軍屬權益保障等涉及軍地社會交往和擁軍優屬工作方面,國防動員單位在協調地方政府論證和處理過程中,要對影響制約各項工作開展和落實的“中梗阻”環節保持足夠敏銳,個別事項雖然經過上級政府行政干預或軍地輿論監督得以解決后,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矛盾背后更深層次的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問題,會同政府職能部門充分考慮各方利益訴求,提出從政策法規層面優化軍地交往環境的有效方案并納入立法需求。同時,對于國防教育、輿論宣傳等駐地部隊不常提報、矛盾反映暫不集中的領域,國防動員單位要善于借鑒周邊地區的特色經驗做法,組織調研考察和交流互訪,探索總結適合轄區經濟社會特點的有益做法,將其中具有長遠價值、需要法規政策保障的內容納入立法需求。
二是完善立法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72條規定 ,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擁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國防動員單位要充分利用國動委、政府常委會、常委議軍會、軍地聯席會等參政議政平臺,與政府共同探討建立政治動員立法程序,納入地方立法體系,與其他立法項目一同統籌規劃,為促進政治動員立法提供制度保障。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前期調研論證立法需求的基礎上,將形成的方案提交地方黨委,通過會議研究討論,經表決形成立法決議,納入人大或政府立法計劃,建立時間表和路線圖。在征求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關于立法草案的意見建議時,國防動員單位和政府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與社會各界代表進行充分溝通、交換意見,為立法的后續事項及法規出臺后的順利施行做好鋪墊準備。最后,對于需要即刻施行的法案,可以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先行頒布暫行措施和辦法,確保政治動員立法工作銜接順暢,規范有序。
法律具有滯后性,一方面法律制定者不可能預見未來社會發展全貌,另一方面制定法律的過程本身需要一個周期,在此期間社會依然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法律不可能將所有社會現狀都囊括其中。政治動員是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的工作,迫切需要與國家總體安全戰略相契合、與社會發展現狀相適應的法規制度作為保障。國防動員單位應圍繞主責主業,主動作為,以推動急需急用的地方性配套法規的頒布來彌補法律滯后性,推進轄區政治動員建設。
一是加緊研究制訂《國防動員法》配套法規。《國防動員法》在政治動員方面,做出了關于宣傳教育和征用補償方面的規定,但考慮到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法條以宏觀性、原則性、方向性規定為主,在具體工作開展中需要參照配套的地方性法規。然而目前,全國只有少部分地區為《國防動員法》制訂了地方性配套法規,許多地區還在探索觀望,暫未部署有關工作 。國防動員單位應當擔負起推動《國防動員法》地方性配套法規研究制定的職責,賦予法律可操作性。在國防教育方面,地方性配套法規應當區分政府機關、高等院校、中小學、企業、社區等不同對象,從教育主體、宣傳載體、形式方法等方面予以明確規定;在輿論宣傳方面,緊緊抓住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傳媒、文藝團體等法律主體,注意與《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印刷業管理條例》等行業法規相銜接,劃下行為底線、明確法律責任。在對民用資源征用補償方面,地方性配套法規要對“依法補償”這類模糊性表述予以明確,參照當地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細化補償標準和方式,確保法規政策落地。
二是加緊研究制訂軍民融合配套政策法規。當前軍民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防動員單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受長期以來軍地二元分離體制影響,僅靠有關部門頒布影響程度和范圍有限的政策性文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交錯的利益格局的需要。國防動員單位應當同政府相關部門一同商討,加緊研究制定軍民融合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要盡早出臺稅收優惠、融資支持、規劃用地等鼓勵地方企業參與軍民融合項目的法規政策,加大對軍民融合立項工程、重大軍民兩用技術開發、高尖端行業軍民融合產品的培植力度。制定完善軍民融合管理調控法規,明確各級權限、責任清單、經費使用等條款,在程序規范中著重突出立項審批、成果轉化、監管問責和糾紛解決環節,為軍民融合法治化運行暢通渠道。
法律的生命在于全社會的執行,執行的前提在于平時扎實有效的普法宣傳,國防動員單位在推進政治動員法治化建設過程中,在立法環節之外還應當緊緊抓住普法宣傳和監督檢查環節,讓社會各界知法繼而守法、違法必受追究,凝聚起全社會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的法治氛圍。
一是加強普法宣傳。在普法對象上,按照突出職能部門、抓牢黨員干部、普及人民群眾依序進行。國防動員單位應首先督促政府將政治動員法律法規教育內容,納入國防教育和普法宣傳規劃,將政治動員法律法規執行情況作為考察黨管武裝工作的重要指標,使得政治動員的執行主體首先樹立法治思維;其次,要在軍地各級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地方黨校培訓中增加政治動員法律法規的學習內容,將國防意識、法治思維、政治覺悟作為衡量黨員干部思想先進性的重要項目;最后,要把握社交網絡化的趨勢,將有關互聯網使用的法律法規作為普法重點,集中懲治打擊涉黨涉軍負面網絡輿論,讓人民群眾清醒認識到發表網絡言論的法律責任。
二是加大執法力度。正確行使執法監督權力是國防動員單位推進政治動員建設的有力抓手,在履行執法監督職責中,國防動員單位要注意區分執法對象,從而合理界定自身角色功能。對于政府部門,由于其本身就是落實動員工作的主體,在執法環節中不宜再以主體身份參與其中,而應當由國防動員單位承擔起執法主體的職責,達到分權制衡目的。在執法過程中,對在政治動員工作中失管失職,導致軍民糾紛、涉軍負面輿情擴散或國防利益受損的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要在調查掌握事件線索和證據后移交地方紀委、監察部門嚴肅處理。對于企業法人、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由于國防動員單位對其沒有法定管轄權,因此要積極督促并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執法活動,對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散布涉黨涉軍負面輿論、損害軍人軍屬正當權益等行為的單位和個人向政府提出行政處罰建議,對涉嫌刑事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要推動政府將企業和個人遵守政治動員法律法規情況,納入社會信用監管體系,讓企業和個人的政治信仰與社會權利掛鉤,加快形成良好政治氛圍。此外,要充分考慮政治動員原則性和政策性強的特點,加強政治動員執法培訓,提升執法人員的法治素養,建立持證執法、全程記錄、責任倒查等機制,避免無關人員徇私枉法、越位擅權,擾亂執法秩序,維護政治動員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1]何家生.法制保障與全民防御——瑞士考察札記[J].國防,2003(3).
[2]陳澄.雙擁工作社會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民政,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