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琪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98
“一心雙環”團學組織結構是從2016年11月發布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創新性工作方法,主要闡述了學校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及相關組織的新型共生關系,為新時期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方法的指導下,如何更好的發揮新時代高職院校團學組織在學生思想引領、管理和培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加強校園整體學風建設,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一心雙環”的具體內容
2016年11月,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高校要構建黨領導下的“一心雙環”團學組織結構。“一心”是指高校共青團在各類學生組織中的核心地位和樞紐作用。“雙環”中的第一環是學生會,是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職能的主體組織。第二環是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是高校共青團工作手臂的延伸。在“一心雙環”團學組織架構下,高校共青團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指導和管理學生會組織依據各項規章制度獨立開展工作,同時承擔對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的管理職責,支持和引導其規范發展[1]。
(二)“一心雙環”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義
2000年,在全國學校共青團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一體兩翼”模式,在原有的“一團一會”模式的基礎上,體現了學校共青團對學生社團隊伍的重視。“一心雙環”模式的定位,正是在“一體兩翼”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實際,我國高校團學組織理論的又一次創新。該模式突出了共青團在高校團學組織中統攬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確了高校共青團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職能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推進三方團學組織的有機融合、深度協作、和諧發展。
(三) “一心雙環”模式下團學組織的工作開展現狀
當前,“一心雙環”團學組織在高校的主要運轉模式如下:高校共青團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在思想引領方面加強對學生會的指導,充分發揮核心地位,為學生會各項工作的開展謀劃全局、把控方向。學生會在共青團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支持和指導社團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社團健康發展。社團與學生會互相配合,共同承擔建設校園文化、推動學風建設的重要使命。
(一)本科院校擴招背景下帶來的生源質量下降
當前,隨著生源總量的下降以及本科院校的不斷擴招,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一所普通高職院校,特別是在一些專業熱門度不夠高的二級學院,招收的學生往往大部分本身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這部分學生更容易受到當今社會及網絡中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影響,在大學的自由時間中逐漸放縱自己,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目標感、敬畏感的缺失,久而久之,容易迷失自我,養成不良學習習慣。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在宿舍打游戲成癮、作息紊亂,類似學生的群體性效應對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消極負面影響[2]。
(二)團學組織在學風建設中的影響力不足
新媒體時代,各級團學組織中存在良性競爭,特別是在活動開展的豐富性、創造性和影響力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的團學組織在接到上級團組織下達的活動任務時,在加強活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上投入精力增大,忽略了針對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的軟件投入。團學活動數量增多,花樣百出,缺乏系統化的整理、合并,導致學生會及各級學生干部在課余時間忙于各類活動的籌備,而普通學生也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作為受眾去參加活動。每學期本該認真學習的時間被各類團學組織活動占用了一大半,這對高校的學風建設產生了直接的消極影響。
(三)學生干部的教育培養體系不夠完善
學生干部在學風建設過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可忽視。通過優秀的學生干部的凝聚和促進,可以帶動大部分同學,打造良好學習氛圍。但在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學制只有三年,很多初出茅廬、剛上二年級的學生,就已經符合競選條件,在各類團學組織中,擔任主要領導職位。未經培養成熟的學生干部擔任團學組織的主要領導職位,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創新意識不夠,容易在工作中走偏,或只會機械的完成活動任務,或脫離群眾,模范帶頭作用薄弱,無法實現學生干部在學風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不健全
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側重于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和培養,沒有在學風、文化建設上加大投入。在機制運行方面,某些高職院校的職能部門之間只是簡單的分工模式,缺乏系統化合作和統籌規劃部署,沒有形成合力促進學風建設的有效機制。
在考核制度方面,某些高校對各部門和二級學院的考核標準僅僅圍繞表面的工作業績,對文化、學風等軟實力方面提出的量化指標占比很少,導致各部門對學風建設的不夠重視,因此學風建設停滯不前。
學風建設是反映一所學校或二級學院總體教學水平、學生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加強學風建設,是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要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為社會輸出高質量和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學生能靜下心來學習,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的各項工作也能有條不紊的開展,學校整體發展水平也得以提升。
(一)加強思想建設,充分發揮團學組織在學風建設中的思想引領作用
高校學風建設實際上討論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綜合性、體系化、常態化的學生管理工作,不僅是單純的抓學習氛圍和考風考紀,更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共青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當著戰斗堡壘和旗幟導向作用,必須牢牢把握住學風建設這一平臺,時刻關注學生會、學生社團及其他學生組織成員的思想動態,把加強學風建設滲透到各級學生組織的平時工作中去。學生會和社團在開展活動時,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貫徹共青團的指導思想,在全校范圍內樹理想,講信念,正風氣,輻射課堂、宿舍、社團活動室等學生陣地,真正把從思想上促進學風建設落到實處。
(二)創建“學習型”團學組織,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要想通過“一心雙環”團學組織達到促進學風建設的目的,必須從根本上加強組織建設,打造學習型團學組織。學校團組織充分發揮核心指導作用,狠抓學生會及社團學生干部及成員的學習,對學生干部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提出明確的要求,引導各級團學組織定期開展“自習自查自改”活動,掀起學生干部的專業學習熱潮,進而帶動全校同學,凈化校園風氣。學生社團在開展活動時,也要踐行去娛樂化、去庸俗化,圍繞專業技能學習,定期舉行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廣大同學的專業認同感,營造人人參與的健康學術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整體班風、學風[3]。
(三)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發揮榜樣力量
學生干部來自于普通學生,對普通學生的接觸最直接,聯系最密切,影響最深遠。基于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培養周期短的問題,要加強“校-院-班”三級聯動培養機制,各級團組織在其中應承擔起加大學生干部素質培訓力度的責任,從進校開始,組織新生團干培訓,通過理論講堂、技能培訓、素質拓展、交流分享等形式,促進學生干部服務意識、溝通能力、管理素質的提升。經過集中培養的學生干部,在競選學生會、社團主要干部時,共青團可發揮監督作用,規范選舉流程。學生會、社團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可積極推選成績突出、能力卓越的優秀學生干部進行廣泛宣傳,以點帶面,發揮榜樣的力量,帶動校園整體氛圍良性循環[4]。
(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學風建設評價考核體系
在共青團的指導下,學生會和社團組織在團隊建設和開展活動時,應堅持陽光透明的處事原則,通過規范的流程公示,接受全校的監督。通過有理有據有節的工作作風,拉近與普通學生的距離,打好群眾基礎,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團學組織評獎推優方面,將學習成績作為重要指標,同時引入綜合評價體系,包括文化素質、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尊重“00后”大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在成績合格的基礎上,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和志愿服務精神,在人人出彩的健康校園氛圍中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當前是高職院校轉型的關鍵時期,嚴守學風建設是維護學校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及其他學生組織可充分利用“一心雙環”的結構優勢,不忘育人初心,牢記強國使命,規范化、創造性的開展各類團學工作和活動,促進學校的學風建設和整體發展。但同時,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加強與學校其他部門和廣大學生之間的上下聯動,推動學風建設的落地與深化,積極應對不斷出現的困難與挑戰,仍然值得我們繼續實踐與探索。
[1]曹軍會,李春祖. 基于“一心雙環”格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原則與路徑[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5):93-96.
[2]周青青,錢玉婷. 論高校四型模式團總支在學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以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為例[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4):229-230.
[3]朱智清. 學習型黨支部建設對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分析[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9):113+151.
[4]程元平,厲星星,郝朝坤. 發揮高校學生黨支部在優良學風班建設中的作用[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