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敏 孫敦振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40
對盜竊犯罪高危人群的分析研究,必須準確對“高危人群”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把握和理解。“高危人群”是一個多用于醫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是指社會上的一些具有某種危險性高的特征(多指疾病)的人群組合,而這種疾病不僅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犯罪學引入“高危人群”這一概念,是對某一類潛在作案人的統稱,但學者對其內涵尚無統一的認識,更無統一的語言來界定其定義,稱謂也是不盡相同,有的學者稱其為 “高危人群”,有的稱之為“高危人員”,還有的稱為“重點人口”或“可疑人員” 等。學者們對其定義的界定,有的是從理論的角度進行歸納, 有的是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審視。 但是無論他們思考的角度有何不同、用語有何不同,其研究指向是具有一致性的,對象均是指對社會危害性極大、具有極高重復犯罪傾向性的高危險人群,也就是說,他們相比正常人群而言,具有更高的犯罪風險。
盜竊犯罪屬于侵犯財產的犯罪,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在借鑒“高危人群”相關概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現有實施盜竊犯罪行為人群的研究,筆者認為,盜竊犯罪高危人群是指由于地域、經濟、社會風氣等客觀因素和自身不健康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可能實施盜竊行為,并對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構成現實威脅或潛在威脅的犯罪高發群體。
對于盜竊犯罪高危人群的分類,學術界對其研究討論相對較少,且劃分標準也不統一,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研究領域的不同而對其進行相關的劃分。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分析整理,筆者認為盜竊犯罪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
1.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或者市轄區,以工作、生活為目的異地居住的成年育齡人員。人口流動主要是農村向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的流動。《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94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7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9%。在流動人口中,除了一小部分人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能以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城市或發達地區外,絕大多數外來人口文化層次較低,男性多在繁重的建筑行業務工,女性則多在服務行業工作。由于生活上的拮據,容易引起流動人口心理上的失衡,導致流動人口犯罪屢禁不絕。據統計,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來人口作案,且大部分流動人口犯罪實施的都是盜竊罪、搶劫罪、搶奪罪、詐騙罪和敲詐勒索罪等侵犯財產類犯罪。在侵財類犯罪中,又以盜竊犯罪居首,具有明顯追求非法經濟利益的目的。這嚴重危及到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甚至生命安全,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流動人口屬于盜竊犯罪的高危人群。
2.社會閑散人員。社會閑散人員是指沒有固定職業和工作場所、游手好閑、自由分散于社會各處的閑雜人員,常被認為含有貶義。這類人群由于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穩定收入、沒有正式單位,處于賦閑和分散狀態而難以約束,他們具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大量接觸社會不良文化,使他們更容易違法犯罪,從而有具有潛在的犯罪危險性。 筆者通過對現有案件的分析,社會閑散人員犯罪存在兩種情形:一是有部分社會閑散人員直接實施盜竊犯罪。他們沒有經濟來源,又想不勞而獲,于是,行竊成了“最好”選擇。二是部分社會閑散人員操控聾啞殘疾人盜竊。如2017年綿陽市李某伙同他人操控聾啞盲人全國盜竊的案件,此案被公安部列為“盜搶騙”專項行動掛牌系列案件。改團伙通過組建手機群,發布找工作、找伴侶等信息誘騙聾啞殘疾人,搜走身份證、殘疾證,統一租房住宿然后進行盜竊培訓。培訓后,將聾啞殘疾人派送到車站、廣場等人員密集場所行竊。對逃離者,使用暴力毆打威脅。不管是哪種情形,現有的社會閑散人員犯罪案件存在一個共性,即社會閑散人員極易成為犯罪主體,且實施的犯罪多為盜竊犯罪。
3.“三失”青少年。“三失”青少年即失業、失學、失管的青少年。青少年兩面性較突出:一方面,他們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學習模仿能力強;另一方面,他們社會閱歷少,考慮問題相對簡單,面對繁雜的社會現象,容易染上不良習氣。而 “三失”少年處于社會閑散狀態,他們沉溺網絡、以啃老為主,非常容易誤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據統計,青少年犯罪數量占犯罪人總數的一半左右。他們在受到不良誘惑后犯罪,而且反復性強,重新犯罪率高。 有的青少年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為了滿足網絡游戲的需要而實施盜竊等侵財犯罪;有的則是由于家庭貧困等經濟方面的原因,過早輟學后走向社會,走上犯罪道路,且實施的多為搶劫、搶奪或盜竊等犯罪行為;有的青少年為留守少年,因為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其心理狀態與周圍的社會環境發生激烈沖突,容易產生犯罪意念,多實施盜竊犯罪。
4.刑釋解教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即指刑滿釋放和解除勞教的人員。刑釋解教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回歸家庭和社會后,部分人員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但也不排除部分惡習較深的刑釋解教人員,他們改造效果較差,且自我革面的信念較差,加上在文化、技術、資金、經驗等方面均處于劣勢,在就業、上學和社會救濟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歧視,很多刑釋解教人員都因承受不了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而重新走上違法犯罪之路,且重新犯罪的以盜竊罪、搶奪罪、詐騙罪等習慣性犯罪居多,從而淪為“二進宮”“三進宮”。如2016年3月,新野縣人民法院審理并判處的一起典型的刑滿釋放又犯罪案件,被告人丁某克在入獄五年后,由于既無勞動技能,也沒由于自身既沒有就業條件,也不思悔改,在新野古城繼續盜竊他人財物8次,構成盜竊罪并再次獲刑。如劉某勞教期滿后,賦閑在家,一時難以重新回歸社會,在原來的朋友的慫恿和唆使下,不良習慣繼續延續,于是“重操盜竊舊業”,2013年上半年時間,先后在即墨市龍泉鎮的后寨村等地連續作案 8起,涉案金額3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