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玲
摘 要:《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是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對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以及培養學生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激發民族精神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這門課程的知識,本文提出了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院校;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改革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課程,對于民族院校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的民族問題, 樹立正確的民族觀,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它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大學生開展國情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要提高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辦學質量,就必須加強教育教學的改革。當前,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要講好這門課,充分發揮本課程的教學作用與意義,就需要不斷創新與總結,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探尋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進傳統的考核模式,以此來提高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時效性。
一、改進教學方法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這門課程是理論性很強的一門課程,由于理論性較強,教學方式多采用填鴨式教學,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互動少,教學效果不理想。推進《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效果,首先從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入手。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討論、辯論、情境創設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內在驅動力,增強課程的互動性與實效性。
例如,在講課之前,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短視頻或微電影,啟發學生思考,并由學生根據所觀看的內容自己作出結論,教師再進行補充講解;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容易理解,資料又相對容易獲取的一些問題,可以采取討論的方法,完成對理論與政策的深化理解。例如,在講授民族區域自治時, 讓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制度的異同點進行討論;在講授民族關系時,可以列舉身邊熟悉的幾個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等等。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使課堂充滿活力。
二、教學內容上要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教學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的教學,長期以來均是以教師講授為主, 重理論,輕實踐,十分枯燥, 越來越難引起學生的關注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設計與教材內容對應的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靈活性,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的模式有課堂、學校、校外三種形式, 以學校和校外形式為主, 課堂形式為輔。課堂實踐教學形式以討論、交流為主;學校的實踐教學形式以主題演講、情景小品、辯論賽、校園調查為主;校外的實踐教學形式以參觀、訪問、社會實踐為主。例如,講到少數民族文化時帶領學生們參觀少數民族文化展覽館,使學生們感受到少數民族的悠久歷史與輝煌的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講到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問題時,可以帶領學生們考查新農村建設,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少數民族地區新舊面貌對比”社會調查,使學生們感受到,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正確指導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通過三種實踐模式覆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的重點內容, 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理解。
三、進行有效的課程考核改革
以往本課程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學期末統一出題考試,根據學生答題情況給出考分。期末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70%。這種考核方法雖然考查了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但也有很多弊端。首先,一部分平時不學的學生,考試前幾天突擊和死記硬背,這使得學生對平時的學習,沒有了更大的動力。其次,一些干脆不學的學生,考試的時候,以僥幸的心態作弊。再次,無法與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表現和積極性直接掛鉤。為此我們一定要進行課程考核改革。
1、注重學習過程,增加平時成績比重。
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考核,平時成績比重增加到占總成績的50%。學生平時成績由多方面成績構成。比如出勤率、學習態度、課堂紀律、完成作業情況、平時測驗等,教師根據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給分。這樣才能更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改變現有考核方式,靈活運用多種考核形式。傳統的筆試考試,用簡單的一張試卷,不論開卷還是閉卷都容易造成死記硬背和高分低能現象。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考核形式,采取撰寫論文、社會實踐、口試、撰寫調研報告等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更好地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的。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開拓創新,不斷地加強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水平, 培養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合格的、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蘭俏梅.高校民族理論與政策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麗水學院學報,2016,38(03):83-88.
[2]王蘇敏.《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中的“五個認同”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8(1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