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德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采用疏肝清膽湯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98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9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西醫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疏肝清膽湯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92%高于對照組的75.51%, 中醫癥候積分(7.12±1.2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85±3.1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采用疏肝清膽湯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各種臨床癥狀,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疏肝清膽湯;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72
慢性膽囊炎是發病率較高的膽囊慢性炎癥, 以其是否伴有結石為依據, 可分為慢性非膽結石性膽囊炎與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兩種類型[1]。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性發作的右上腹不適或疼痛, 部分患者還會伴有惡心嘔吐、噯氣、腹脹等消化道癥狀出現, 極少數患者會出現黃疸與發熱現象[2, 3]。近年來,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改變, 高蛋白類、脂肪類食物攝入量過多, 工作壓力大以及作息時間不規律, 慢性膽囊炎患者數量也明顯增多[4]。肝膽濕熱型屬于慢性膽囊炎的主要中醫辨證分型, 本研究對在本院治療的49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采用疏肝清膽湯進行治療, 獲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8年3月在本院治療的98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對研究中所用藥物不存在應用禁忌證;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③中醫辨證分型為肝膽濕熱型。排除標準:①用藥依從性低;②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③存在造血系統疾病;④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囊炎;⑤急性化膿性膽囊炎;⑥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30例, 女19例;年齡23~66歲, 平均年齡(48.96±6.89)歲。對照組患者中, 男32例, 女17例;年齡24~68歲, 平均年齡(49.05±6.9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西醫治療, 給予患者口服消炎利膽片(貴港市冠峰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063547,?規格:0.24 g×100片), 6片/次, 3次/d, 連續服用4周。
1. 2. 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疏肝清膽湯治療, 具體組方:甘草6 g, 炒雞內金10 g, 炒川楝子10 g, 柴胡10 g, 延胡索15 g, 白術15 g, 黨參15 g, 茵陳15 g, 炒枳殼15 g, 茯苓15 g, 姜黃15 g, 蒲公英20 g, 白芍30 g。將以上所有藥物加水煎煮, 取藥汁250 ml, 服用1劑/d, 分成早晚2次溫服, 連續服用4周。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中醫癥候積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將右肋疼痛、口干咽苦、惡心嘔吐、厭食油膩等主癥按照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評分, 納呆腹脹、膽區壓痛、小便黃赤等次癥按照正常(0分)、輕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評分, 中醫癥候總積分為各主癥與次癥積分的總和, 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 3. 2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①體征與臨床癥狀未減輕, 則為無效;②大部分體征與臨床癥狀得到緩解, 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 B超檢查結果顯示膽囊壁毛糙、增厚中至少有1項恢復正常, 則為有效;③體征與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中醫癥候積分降低≥70%, B超檢查結果顯示膽囊壁毛糙、增厚等情況均恢復正常, 則為顯效[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膽囊炎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結石、炎癥等反復刺激后, 促使膽囊壁出現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囊壁增厚現象。該疾病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 包括急性膽囊炎轉化、慢性感染、結石以及化學刺激等, 病程遷延, 易反復性發作[6, 7]。我國中醫將該疾病歸為“膽脹”、“脅痛”的范疇, 認為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感濕熱、飲食不節、怒火傷肝以及情志失調等, 故治療上應嚴格遵循行氣止痛、疏瀉濕熱、清熱散結的原則。
本研究結果顯示: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采用疏肝清膽湯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有利于改善患者各種臨床癥狀。究其原因在于, 疏肝清膽湯方中的雞內金健胃消食,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散熱、活血止痛, 茯苓、黨參健脾化濕, 甘草、枳殼、柴胡、白芍疏肝祛邪, 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癰, 姜黃通經止痛、行氣破血, 茵陳清熱退黃, 諸藥合用具有調節肝氣、舒暢氣機、化濕利膽、疏肝健脾的功效[8]。
綜上所述, 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采用疏肝清膽湯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種臨床癥狀,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莫湘, 黃大榮, 劉松華, 等. 疏肝利膽清熱中藥治療慢性膽囊炎療效及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瘦素水平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10):1077-1079.
[2] 趙登科, 趙彩霞. 疏肝利膽通泄法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膽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療效初步研究.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7, 20(5):633-634.
[3] 孫躍明. 消炎利膽湯聯合西藥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41例.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2018, 28(1):48-49.
[4] 姚明鶴, 王靜.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臨床觀察. 山西中醫, 2017, 33(8):25-26.
[5] 曾志泉, 陳燕珍. 慢性膽囊炎采用中醫治療的臨床療效.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8(12):63-64.
[6] 王華寧, 杜義斌. 疏肝清膽湯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35例療效觀察.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4, 35(2):20-21.
[7] 田虎. 疏肝清膽湯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90例療效觀察.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7, 1(3):166.
[8] 趙彬. 疏肝清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療效觀察.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7, 33(11):1235-1236.
[收稿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