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音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營養不良患者肺功能及預后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10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臨床資料, 按體質量指數(BMI)不同分為研究組(BMI<18.5 kg/m2, 50例)和對照組(BMI≥18.5 kg/m2, 54例)。分析整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比較兩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 FVC)、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動脈血氧分壓(PO2)、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死亡率。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PCO2水平高于對照組, FEV1/ FVC和PO2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Hb為(101.23±7.78)g/L, ALB為(17.75±0.63)g/L;對照組患者的Hb為(138.26±6.03)g/L, ALB為(36.01±3.85)g/L;研究組患者的Hb、ALB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14.79±3.41)d長于對照組的(9.65±1.94)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營養不良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影響因素, 將直接影響患者的血氣指標, 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延長住院時間, 致使死亡率增加。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營養不良;肺功能;預后情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18
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病情呈進行性加重[1]。一般慢阻肺患者存在體重下降, 約有60%的患者伴有營養不良, 患者常因急性加重住院治療, 感染是出現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 而機體對感染的免疫反應, 誘發了患者的高代謝需求, 因而患者的營養狀況會對其康復和預后造成直接的影響[2, 3]。本研究選擇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接診的10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分析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營養不良患者肺功能及預后情況。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接診的10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臨床資料。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并發癥或病情危重者;精神異常者;合并嚴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衰竭等疾病者。按BMI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BMI<18.5 kg/m2, 50例)和對照組(BMI≥18.5 kg/m2, 54例)。研究組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45~85歲, 平均年齡(68.51±7.84)歲。對照組中男35例, 女19例;年齡43~86歲, 平均年齡(68.57±8.5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分析整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①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FEV1/FVC水平)和生化指標[Hb、ALB(雙縮脲法)]。②采集兩組患者動脈血于未吸氧狀態下, 測定PCO2、PO2等血氣指標。③記錄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肺心病、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繼發真菌感染、電解質紊亂、腎功能不全)發生情況和死亡率。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功能、生化指標、血氣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PCO2水平高于對照組, FEV1/ FVC和PO2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Hb為(101.23±7.78)g/L, ALB為(17.75±0.63)g/L;對照組患者的Hb為(138.26±6.03)g/L, ALB為(36.01±3.85)g/L;研究組患者的Hb、ALB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死亡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14.79±3.41)d長于對照組的(9.65±1.94)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阻肺屬于消耗性疾病之一,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當患者能量攝入不變時, 呼吸耗能增加將對機體其他方面的能量需要不足造成直接影響, 能量負平衡, 從而誘發全身營養不良。
BMI可以很好的反映人體的營養狀況, 并消除了不同身高對體重的影響, 是反映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4-6]。本研究以BMI水平高低進行分組, 以此分析營養不良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及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PCO2水平高于對照組, FEV1/FVC和PO2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Hb為(101.23±7.78)g/L, ALB為(17.75±0.63)g/L;對照組患者的Hb為(138.26±6.03)g/L, ALB為(36.01±3.85)g/L;研究組患者的Hb、ALB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14.79±3.41)d長于對照組的(9.65±1.94)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營養不良是造成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的獨立因素, 會對患者血氣指標產生影響, 延長患者住院時間, 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其原因如下:營養不良可嚴重損害肺泡、支氣管結構和全身免疫防御功能, 致使肺功能下降、引起醫院內感染, 過早的發生呼吸衰竭;營養不良會致使慢阻肺患者體內收縮蛋白與肌肉蛋白過度分解, 造成呼吸肌質量降低與肌肉伸縮力量下降, 呼吸肌肉萎縮, 引起呼吸肌疲勞, 而引起肺通氣動力不足、損傷膈肌功能與呼吸肌的力量, 降低肺通氣功能, 減少肺組織的彈力纖維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數量, 降低肺順應性, 從而對換氣功能與彌散能力造成影響, 致使肺功能的損害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可致球蛋白、ALB降低, 對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活力造成影響, 而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 降低機體抵抗力, 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致使病情進展加速, 對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后造成直接的影響, 而增加死亡率。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易出現感染, 使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加重, 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狀態, 進而出現惡性循環。相關研究顯示, 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營養不良患者給予充分的營養支持后, 呼吸肌功能與細胞的免疫功能均得到極大改善, 且隨著體重的增加, 缺氧狀態也得到改善[7-10]。
綜上所述, 營養不良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影響因素, 將直接影響患者的血氣指標, 增加并發癥發生幾率, 延長住院時間, 增加患者死亡率, 需及時給予營養支持干預, 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鄭穎文.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與患者肺功能和營養狀況的相關性. 臨床肺科雜志, 2017, 22(6):1056-1059.
[2] 蔣雪蓮, 鐘萍, 黃成亮, 等. 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營養狀況和氧化應激能力與肺功能的關系.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7, 40(1):40-45.
[3] 姚德志, 許衍碩, 謝亦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脂聯素與營養狀況、炎癥因子的相關性. 臨床肺科雜志, 2015, 20(6):1034-1036.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3, 36(41):255-264.
[5] 徐興婷, 吳倩, 段瓊, 等.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與血氣分析、炎癥指標相關性研究. 臨床肺科雜志, 2015, 20(5):860-862.
[6] 楊再春. 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氣變化的影響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3):315.
[7] 莫建明, 尹慧, 宋衛東. 營養不良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響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5, 20(3):484-486.
[8] 蔡紹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臨床預后指標.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4(4):419-423.
[9] 趙京梅, 王永紅, 李國翔, 等. 對住院慢阻肺患者營養風險臨床調查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8, 23(6):135-137.
[10] 羅倩. COPD加重期患者肺功能、血氣指標及炎癥指標的變化分析. 醫學信息, 2018, 31(9):122-124.
[收稿日期: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