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娟
摘 要:運用什么形式閱讀,要求學生根據需要及讀物內容作出選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于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生;方法
小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我覺得更多的不是方法,而是興趣與熱情。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外名著, 科學普及讀物等,都可以作為小學生閱讀的重要內容。有關資料表明, 小學生語言的積累近一半來自課外, 由此可見, 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空間。應該從小學開始,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督促孩子多讀書, 讀好書, 好讀書。那么,如何讓孩子們喜歡閱讀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激發課外閱讀興趣即引導學生把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同化與順應"的擴展活動進一步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和概括化,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形成一種調節活動的心理結構。在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的今天。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常有意識、有系統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如:學完課文《草船借箭》我就向學生推薦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要求學生將整本書讀完,使學生感受到整本書的故事情節更完美更精彩,學完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同學們被小女孩的美麗善良和她悲慘的命運深深打動了,他們對小女孩產生了深切的同情。此時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學生在課余時間就會迫不及待地去找這些書來讀。這樣一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互相補充,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再如學習課文《魯濱孫漂流記(梗概)》后,可讓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學習課文《少年閏土》后,可閱讀《故鄉》??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既鞏固和發展了課外閱讀的成果,又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二、課內外互促法
課前準備性閱讀。要求學生養成"三查閱"的學習習慣。一是查閱作者情況。包括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業績、經歷、影響等。二是查閱文中人物的情況及時代背景。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對文中的人物有距離感。因此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如孫臏、龐涓的故事;貝多芬雙耳失聰創作命運;春秋時期復雜的背景、精彩的故事等,都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孫臏、貝多芬、藺相如等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查閱與課文相關的鏈接。如今, 我班的學生讀過的書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海底兩萬里》、《魯濱孫漂流記》、《木偶奇遇記》、少兒版《聊齋志異》、少兒版《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三、讀評結合
為了展示課外閱讀成果,維持并強化課外閱讀熱情,應組織各種形式課外閱讀輔助活動,促進學生認真而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首先必須重視閱讀效果的檢查。檢查的方法很多,如填寫登記表(包括姓名、閱讀篇目、作筆記篇數、摘抄的條目數等)并定期公布,查閱讀書筆記,背誦優美句段,舉辦讀書展覽,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組織讀書經驗介紹會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從而促使課外閱讀活動呈現良性循環的態勢。其次,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在修改文章時,用紅筆標出并加以好的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體會到正確應用積累語言的方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評價同學的語言。在辯論會上,在小記者會上,在演講會上,對學生在表達時應用的好詞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交流所積累的語言,積極進行展評,從而給學生一個舞臺,讓積累騰飛。另外,還可評選班上"課外閱讀明星""課外閱讀小博士"等。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的肯定、體會到的成就感,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從而愛上閱讀。
四、開展評選活動
開展評選活動。優美句子摘錄等,開展評選活動如可以評比學生的讀書心得、設立成果獎;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量,評出"超級閱讀王";還可綜合學生各方面的閱讀情況,每月評選出十名"讀書之星",將這十位"讀書之星|的照片張貼在班刊上,并在照片下面附上他們各自的 讀書感言……這樣既表彰了先進,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 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更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中盡情翱翔,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