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授穩
摘要:《茶經》作為中國古代研究茶的專著,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作為孕育《茶經》的發源地,中國應該加大對于《茶經》對外翻譯的力度。本文從文化內涵方面對《茶經》進行了解讀,介紹了目前《茶經》的譯界情況,強調了《茶經》的文化價值,力爭為《茶經》更大范圍的發展推波助瀾。
關鍵詞:茶;文化;翻譯
一、引言
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交流活動,更是文明之間對話的橋梁。中國古代典籍陸羽的《茶經》于1400多年前出版,無疑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大國的地位,后經多人編撰譯注,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行,成為國際社會上中國的名片之一。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研究《茶經》的外譯情況是其中很微小但是又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能夠為相關的茶學著作翻譯提供有關啟示,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二、《茶經》的文化內涵
茶作為保健品已經由來已久。但是茶在現代和古代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古代飲茶就像煮蔬菜一樣。《爾雅·釋木》云:“檟,苦茶。”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歷史。直到現在,漢族民間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
在中國大陸上對于茶葉的種類分為六大茶系: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綠茶中名茶有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通常被茶友戲稱為“綠茶階級”,表示有一定的財高和地位。紅茶由于沖泡之后茶湯和葉底都呈紅色而得名,著名的有祁門紅茶、正山小種、臺灣紅茶等,如今紅茶成為世界生產最多的一種茶類。青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有紅茶的醇厚。其中福建的武夷巖茶、安徽的鐵觀音、廣東的鳳凰水仙十分出名。白茶是輕發酵茶,它是一種珍貴稀少的歷史名茶,如浙江安吉縣的安吉白片甚至一箱可換部名車。黃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前者為慈禧太后最愛喝的茶。黑茶是后發酵茶,是許多緊壓茶的原料,名茶有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中國有四大茶區,分別是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北茶區和江南茶區。
茶葉種類繁多,必然少不了對茶葉進行記錄的專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唐朝陸羽所著。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學著作,闡釋茶文化的書?!恫杞洝啡鏀⑹隽嗽圆?、采茶、制茶、飲茶、產茶、錄茶、詠茶等豐富內容,開創了中國茶道和為“茶”著書立學的先河。
在《茶經》中,讀者可以體會到來自儒釋道的文化。儒家文化集大成者孔子主張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中心,提倡血親人倫、修身養性,強調仁、義、孝、悌、忠、信、禮、廉、恥,其中和茶道密切相關的則是“中庸之道”。如果我們今天用“中庸”形容某個人,則說明他非常普通,代表著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但是“中庸”實際上正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與世無爭、陶冶自我的心理狀態?!恫杞洝氛抢^承了這種思想,中國人喝茶講究“品”,品就是品評茶味,是一種較為優雅和閑適的藝術享受。與茶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包括種茶、炒茶、泡茶等都具有嚴格的禮儀要求,要符合傳統規范,特別是在喝茶的過程要講究緩慢仔細,用舌尖去感受茶的韻味。并且喝茶也要適量,引用的量不可過多,這些都體現了《茶經》的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也體現在《茶經》中,道家之道與巫術、方術等天然地具有親緣性和可接受性。道家里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道家學派的道倫能夠超越常識和常理,強調從反面去看待事物,通常表現出“柔弱勝剛強”的奇跡,主張“無為”為體,充分認識“無為之益”。道家理論具有超常性,正如文中有名的一句“反者道之動”,這種視覺轉換與常人不同,普通人都強調“有”的重要性,但是道家更重視“無”字的深刻內涵?!恫杞洝分芯陀胁簧偬N含道家思想的句子,如“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币陨线x自《茶經》中的“三之造”,在采茶時并不是一年四季中隨意采摘,而是在二月、三月、四月這幾個固定時期進行采茶活動,而且也不是什么天氣都適合采茶,在下雨天不能采,晴天多云也不能采,說明道家對天道自然思想的敬畏,萬事萬物都有對應的道。
在《茶經》中也能一窺佛教的思想。如“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敝?,與佛家所講的“度”同理,與“渡”同義,指的是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在哲學中,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陸羽在《茶經》中談到,煮茶也是要掌握好度,水多了煮的茶味道會淡,水少了煮的茶又會濃,所以這個“度”也是我們中國人一直所強調的,所謂“過猶不及”正是這個道理。
三、《茶經》的外譯情況綜述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重新掀起了重讀中國經典的熱潮,國學經典紛紛再版[1]《茶經》翻譯始于與其他中國古代典籍相比,《茶經》的對外譯本不算太多。在湖北省旅游·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的2015天門茶圣節上,有來自國內外嘉賓和國內外茶文化團體、茶文化專業院校、知名茶商、茶企等幾百人參加。為了進一步弘揚湖北省陸羽茶文化,落實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向全球更好地傳播陸羽《茶經》,湖北省聘請了多位國內外一流翻譯專家和學者對其進行了多種語言翻譯,包括英、俄、西、葡、阿語,是我國目前最新的研究《茶經》的外譯本,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語言例如法語、捷克語、韓語等文字的《茶經》版本。
國內關于《茶經》的期刊和論文共有1180篇,其中關于英譯情況的有68篇,分別是從翻譯、功能語言學、美學等不同視角進行解讀。在各種不同的語種中,《茶經》的英譯本是最多的,其中使用范圍最廣泛的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翻譯的英譯本??ㄅ筇氐摹恫枋隆罚ˋll About Tea)屬于節譯本,不是全譯本。除此之外美國人烏克斯(William Ukers)翻譯的《茶的經典》(The Classic of Tea)的譯法比較流行,通俗易懂。在但是與其他中華典籍相比,《茶經》的對外譯本并沒有其他典籍那么多,出版物應根據讀者核心需求來定位,對于“文化政策重擴張輕接受”[2]的西方國家尤應如此?!恫杞洝烦嗽跉W美十分受歡迎之外,對亞洲地區尤其是日本更大,日本的茶文化據說就是模仿了《茶經》中的一些形式和做法。筆者認為國內外的翻譯學者應該多關注《茶經》的翻譯情況,研究并進行翻譯工作,擴大中華典籍《茶經》的世界影響力。
四、結語
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文化產業特別是茶文化產業需要政府領導和社會各行業的支持。中國人所倡導的“茶文化”更注重精神層面,也就是更重視茶的“雅”。我國的茶文化并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不是以“茶”為核心的一種文化現象,而是傳承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恫杞洝纷鳛槟壳氨4孀钔晟频牟鑼W著作,對于我國現在乃至以后研究茶歷史、茶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作為“茶”故鄉的代表之作,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之一。茶的地位越來越走向國際化,那么研究《茶經》不僅僅是中國的權利,更是世界各國人民的選擇。由于時代不同,如今了解和讀懂《茶經》內容我們要借助譯注,只有譯注我們才能進行其他多國語言的翻譯,提高《茶經》的國際地位,增加中華文化典籍的世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昕.國學外譯和文化自信的沖突與調適[J].科技與出版,2019(5):157.
[2]高方,許鈞.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