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馳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漢字在延續中華文化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熟知承載文化的漢文字的內涵,就能繼承前人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古文字便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隨著考古學的興盛,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也日漸豐碩,但這其中不乏一些古文字愛好者的錯誤論斷。本文就以三個字為例,試析其解釋的不當之處。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字形意研究》一書中有個別關于文字形義解釋不當之處。下面試舉兩例加以闡述。在下卷第二十一章中,關于屰、逆的解釋,筆者持懷疑態度。國光紅先生談到,這兩個字是用來鋪墊嫦娥“打嗝得”的。暫且不考慮其用字的目的,單從這兩字的形和義看,就存在不當之處。
國先生對逆字的訓釋同樣不準確。他提到,“迎也”就是逆向而行,認為逆的本義是逆行。而《說文》:“逆,迎也。從辵屰聲?!痹賲⒖础墩f文解字詁林·辵部》,各家均認為逆的本義是迎接。首先可以判斷的是,逆的本義是迎接,并非逆行。國先生還認為,逆字應當從辵從屰,屰亦聲,認為屰在逆字中是參與會意的。他給出的理由承接上一屰字,實際上,這并無根據?!墩f文解字詁林》各家均認為逆字是從辵屰聲的形聲字。據《說文解字詁林·干部》所收錄的屰字字條——《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據《說文》,屰為順屰之屰,逆為迎逆之逆”可知,屰與逆古不同義。又《說文解字詁林·辵部》,其中引《說文辨字正俗》:“順逆之逆當作屰,今通作逆,而逆字有仍用本義者,段氏曰:‘今人假逆以為順屰之屰,逆行而屰廢矣?!庇纱丝梢?,表順屰之屰的屰與逆是假借關系。這兩個字并不能在字義上有所承接。綜上,國先生所持的“迎也就是逆向而行”“屰字參與會意”的說法不正確。
研究古文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只飽有對古文字和古文化的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學者們要勤思考、肯刻苦、講科學,這樣才能既不辜負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