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等患者屬于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治療上述膽囊疾病大多是采用手術進行治療,但是手術屬于創傷性治療,會對機體造成很大的危害,使得患者出現病理性變化,對患者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1]。所以有較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吲哚菁綠熒光造影技術在外科手術中應用較為普遍,通過在手術之前注射吲哚菁綠進行造影,指導手術的進行[2]。有研究表明,應用在膽囊手術中應用吲哚菁綠能夠對手術的成功起到有效作用[3]。但是在膽囊手術中吲哚菁綠的使用量目前還沒有一個較好的標準,本文對注射不同濃度吲哚菁綠對患者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觀察不同濃度的手術效果以及肝功能受到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行膽囊手術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n=30)和對照組(n=30),所有患者均應用吲哚菁綠進行熒光造影,其中高濃度(0.4 mg、0.5 mg)為對照組,低濃度(0.1 mg、0.2 mg、0.3 mg)為研究組。研究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6-81歲,平均年齡(47.1±2.6)歲,15例膽囊結石,1例膽囊息肉,14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4-79歲,平均年齡(48.2±2.4)歲,14例膽囊結石,2例膽囊息肉,12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納入標準:經檢查確定其需要進行膽囊手術;積極配合調查;對治療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對治療藥物具有過敏反應;在手術中具有一定禁忌的患者;患有膽管癌;中途自行退出研究;不能夠接受隨訪調查。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二、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應用低濃度的吲哚菁綠,對照組患者應用高濃度的吲哚菁綠,兩種應用方式相同。將吲哚菁綠用注射用水(滅菌)進行稀釋,稀釋為標準濃度,緩慢經過外周靜脈注射,通常在手術進腹腔時進行注射,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將時間窗口進行適當的延長。術中:完全將膽囊游離之后,關閉手術區域無影燈,將近紅外激發光源打開,對患者的腹腔臟器以及膽囊進行照射(適宜距離下);按照熒光信號所分布的特點,對膽囊進行實時定位,進行預切除線的劃分(距離熒光邊緣1~2 cm)。在溶劑吲哚菁綠時應用的注射用水必須是滅菌的,不能用生理鹽水等其他溶液配制[4]。
三、觀察指標
血管顯影、血管消退、膽管顯影、膽管消退時間:分別統計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開始進行注射吲哚菁綠的時間,以此為節點對兩組患者的血管消退、膽管顯影、膽管消退、血管顯影時間進行統計。
不良反應:統計對照組與研究組手術之后出現惡心、頭暈、心率增快、汗出以及皮膚潮紅等癥狀的情況。
手術指標:統計對照組與研究組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
肝功能情況: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抽取研究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的靜脈血(空腹)3 mL,采用ELASA法(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其Alb、TBil 、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水平進行檢測。
四、統計學方法

一、兩組患者血管顯影、血管消退、膽管顯影、膽管消退時間比較
研究組以及對照組的血管顯影分別為(0.5±0.2)min,(0.5±0.3)min,兩組數據沒有明顯區別出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231,P>0.05);對照組以及研究組血管消退為(9.4±0.4)min,(9.2±0.7)min,兩組數據沒有明顯區別出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029,P>0.05);研究組膽管顯影(8.4±1.2)min,對照組膽管顯影(8.2±1.1)min,兩組數據沒有明顯區別出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154,P>0.05);研究組膽管消退(41.3±2.3)min,對照組膽管消退(42.1±1.6)min,兩組數據沒有明顯區別出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237,P>0.05)。
二、 兩組患者肝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并未出現明顯區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肝功能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三、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3例惡心(10.0)、5例頭暈(16.7)、4例心率增快(13.3)、5例汗出16.7)、3例皮膚潮紅(10.0)、總發生率66.7%;研究組1例惡心(3.3)、1例頭暈(3.3)、1例心率增快(3.3)、2例汗出(6.7)、0例皮膚潮紅(0.0)、總發生率16.7%;研究組較對照組并發癥出現情況更少(χ2=7.898,P<0.05)。
四、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排便時間、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間未出現明顯區別(P>0.05),具體情況見表2。
吲哚菁綠靜脈注入體內后能迅速和血清蛋白結合,隨后高效率選擇性地被肝細胞所攝取,又從肝細胞以游離形式排泄至膽汁,人膽汁中具有能夠和吲哚菁綠相結合的脂蛋白和白蛋白,經膽道系統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體外[5]。和蛋白相結合的吲哚菁綠濃度比較低,因為在很高濃度下吸收近紅外光的能力會下降,因此為了能夠得到更加清楚可見的熒光圖像,在進行造影前對吲哚菁綠進行稀釋[6]。在對肝外膽道以及肝內膽道進行識別時,進行吲哚菁綠的稀釋,這樣就能夠在進行熒光造影之后立馬開始放射造影[7]。本文為了研究不同濃度的吲哚菁綠對患者手術效果以及肝功能的影響,采用了不同濃度的吲哚菁綠對患者進行造影,觀察兩組患者的應用效果以及不良反應情況。本文結果二數據顯示,兩組患者的血管消退、血管顯影、膽管顯影、膽管消退時間均沒有明顯區別出現(P>0.05),高濃度與低濃度的吲哚菁綠在造影效果方面并沒有出現較大差距,說明使用不同濃度的吲哚菁綠得到的造影效果大致相同。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有研究表明,吲哚菁綠的注射濃度較高會使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不良影響[8]。本文結果三數據顯示,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肝功能并沒有明顯區別出現(P>0.05),治療之后研究組較對照組肝功能情況更佳(P<0.05),說明雖然不同濃度吲哚菁綠對造影效果并沒有影響,但是會使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不良影響。
根據我院對以往資料的調查得知,吲哚菁綠的濃度過高會使得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造成患者后續恢復慢,預后情況不佳。結果四數據顯示,研究組較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人數更少P<0.05),說明高濃度吲哚菁綠確實會使多數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證明高濃度的吲哚菁綠還會增大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
此外,本文對手術指標的記錄顯示,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排便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手術時間沒有明顯區別出現(P>0.05)。本文研究顯示,不同濃度吲哚菁綠所產生的造影效果并無較大差別,但是高濃度的吲哚菁綠會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會增大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所以在膽囊手術中使用低濃度吲哚菁綠效果更佳,不僅起到造影的作用,對患者肝功能影響小,安全性高。在本項研究中我院仍然存在樣本數量較少,研究不夠透徹等問題和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院會在繼續進行大樣本詳細分析,爭取進一步深入不同濃度吲哚菁綠在膽囊手術中的應用及其對肝功能影響的研究。
綜上所述,應用不同濃度的吲哚菁綠對膽囊手術患者進行造影的效果差異并不明顯,較低的濃度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且高濃度吲哚菁綠還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肝功能,所以低濃度吲哚菁綠值得進一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