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伍鳳 時家鳳 蔣玲玲 賈世英 唐小容


[摘要] 目的 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及患者的滿意度評價進行探討。 方法 方便選取2015年8月—2018年2月進入該院因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共102例,將其隨機均分并設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和常規干預,分別為 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患者。 結果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觀察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采用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Q-5D)評價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觀察組術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評價方面,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80.39%、96.08%(P<0.05)。 結論 臨床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單側股骨頭壞死的同時,配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增進手術療效,改善預后,且護理方案取得了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頭壞死;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5(b)-014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unilateral femoral head necrosis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February 2018.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and grouped to implement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intervention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sults The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pain was evaluated by visual analog scale. The VA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24 h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was evaluated by the European Five-Dimensional Health Scale (EQ-5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 terms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0.39% and 96.08%(P<0.05). Conclu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femoral head necrosis,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postoperative pain,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 improve prognosis, and achieve a high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the nursing program.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Femoral head necrosis; Quality of life
在臨床上,股骨頭壞死是一個病理演變過程,病變起初發生在股骨頭的負重區,應力作用下,損傷壞死骨骨小梁結構。患者以疼痛、股骨頭塌陷、變形、關節炎癥、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手術通過選取與人體髖關節相似,且機械性能優良的材料,修復髖關節受損情況,促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恢復[1]。但由于手術操作會給患者機體造成損傷,且術后極易引發一系列并發癥,這些都對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有直接的影響,不利于預后。因此,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非常重要。該組實驗方便選取2015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2例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分析,對比探討了兩種不同護理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進入該院因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共102例,將其隨機均分并設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者(觀察組,n=51例),女:19例,男:32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28~74歲,平均(59.64±0.37)歲,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者(對照組,n=51例),女:20例,男:31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29~75歲,平均(59.76±0.42)歲,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患者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存在內旋髖關節引起疼痛的典型表現,部分患者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均經X線攝片、MRI掃描、CT檢查,確診為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均積極配合臨床實驗;排除標準:股骨頸骨折者;髖關節結核或腫瘤等疾病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翻修患者;同期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 常規護理干預,術前,護理人員疏導好患者的心理,多增進與其之間的溝通,走進患者的心理世界。此外,結合患者性格特征及年齡段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消除其心中的疑惑,緩解各種不良情緒。為患者講解術后及早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加快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前,指導患者進行患肢功能訓練、深呼吸訓練、床上大小便等。術中,密切配合手術醫師,認真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配合處理異常[2];術后:調整好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確保環境舒適,避免不良刺激引起疼痛。為患者播放其感興趣的電視或視頻,轉移其注意力,緩解術后疼痛。確保引流液通暢,防止出現引流管扭曲、脫出等現象。
觀察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其內容包括:健康宣教:術前,疏導好患者的心理、準備好相關器械及藥物等,根據患者年齡及認知水平,采用合適的方式講解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相關知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優勢及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對加快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等,促使患者加深對疾病及手術治療的認知程度,積極配合臨床。術前康復訓練: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協助辦好入院手續,協助患者做一些簡單的主動運動,如擴胸運動和上肢伸展運動。教會患者正確咳嗽的方法,此外,加強患側髖外展肌群、踝關節、足趾的主動活動,每次保持5~10 s,每次鍛煉5~10 min[3]。床上排便訓練,若患者為女性,讓其使用女式尿壺,同時避免過多抬起臀部。放置排便盆時,需雙手拉床頭吊環,確保臀部能夠抬起一定的高度,避免出現患肢內收或外旋。術后:及時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避免感染發生。術后1 d,指導正確咳嗽。若患者留置導尿管,需妥善固定導管,避免導管扭曲等,盡早拔管。指導患者始終保持患側下肢處于外展中立位,避免過度伸髖、內收等動作。如果需要搬動,切忌小心抬起臀部,避免假體脫位現象發生。功能康復訓練:術后第1天,若患者麻醉徹底消退,指導進行患肢等長、等張收縮活動、踝關節背伸活動,各個動作保持收縮狀態的時間為5 s,5~10 min/次,注意控制好活動量[4]。此外,術后保持患者患肢外展中立位,最好在兩腿間放置枕頭,必要情況下,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穿丁字鞋固定。術后第3天,取患者半低坐臥位,遵醫囑使用下肢關節康復器,協助進行髖關節屈曲活動,以增強患肢肌肉力量;術后第5天,指導患者下床活動,護理人員做好床旁扶持,避免出現虛脫現象。此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注意:練習過程中,務必要有醫護人員或家屬的陪伴,勿使摔倒[5-6]。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愉悅,合理飲食,注意休息。不能蹺二郎腿、盤腿,不坐矮凳子;翻身時,應向健側翻身[6];上樓梯時,做到健側先上,下樓時,做到患側先下;發現異常及時來院復查。
1.4?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0分無痛,10分劇痛;采用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Q-5D)評價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調查結果來評估信度,由cronbach,s-a系數反應,數值在0.6即可取。0.7以上即可接受;同時采用問卷調查表,了解患者的滿意度評價。問卷總分100分,劃分層次:得分85分以上,得分60~85分,得分60分以下,分別表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例數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術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信度結果
術后6個月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0.39%、96.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并發癥較多的非生理性手術,是臨床上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治療的最佳手術選擇,手術治療過程中主要利用鈦合金、鈷鉿合金等材料為患者定制假體,同時采用骨水泥固定于股骨近端,確保已經發生病變的股骨頭和髖臼替換成接近人體正常的關節結構,最終達到切除病灶、消除患者疼痛,加快關節功能恢復的目的,顯著提升了手術治療成功率[7]。但雖然手術成功率非常高,術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術后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此外,患者術后康復鍛煉情況也與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配合恰當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8-9]。常規護理模式應用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中,由于護理人員常因忙于各項醫囑等工作,忽視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及術后不同階段的康復訓練指導,即使涉及相關內容也是口頭形式上的,未形成護理制度,因此,無法滿足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的護理需求,不利于關節功能盡快恢復[10]。而早期康復護理,重點從術前和術后階段,為患者實施康復干預。不斷滿足治療需求,促使關節功能早日恢復,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從而提高后期生活質量[11-12]。結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以96.08%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相比常規護理而言,取得了更顯著的效果。方案對增進手術效果,加快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都有積極的影響,從而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
綜上所述,臨床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單側股骨頭壞死的同時,配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增進手術療效,改善預后,且護理方案取得了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琴.早期康復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3):160-161.
[2]? 駱洪濤,鄭力通,閆偉,等.歐洲五維健康量表評估老年髖部骨折術后生活質量變化的研究[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5,9(2):41-45.
[3]? 康志敏,孫啟才.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5,5(12):147-149.
[4]? 錢思琪.康復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1):100-101.
[5]? 趙琪珩,門華一.個性化康復模式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2(4):791-793.
[6]? 胡白露,張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0):87-90.
[7]? 郭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世界中醫藥,2016, 14(b03):1473.
[8]? 文麗,王翠平.康復護理干預對骨科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效果及自理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98-100.
[9]? 史燕燕,張敏,王秋菊.延續護理在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3):1871-1874.
[10]? 李瑋,李曉娟,趙學權.快速康復理念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7,30(10):116-118.
[11]? 程宗燕,楊麗娜,熊晏群.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7,12(4):514-516.
[12]? 白春蓮,曹帆,史凌云.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8,29(4):854-586.
(收稿日期: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