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78-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教師要想使學生獲得成功,就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結合起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合適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合適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的設計,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最佳的學習與思維狀態,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導入新課呢,下面我就針對導入的方法談一些淺見。
1.實物導入,即用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實物來展示教學內容
實物導入的實物是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物品,比起以上任何一種導入方式都更加直觀。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教師適宜采用實物的爬山虎來導入教學,讓學生認識爬山虎,觸摸它,觀察它的“腳”,學習葉圣陶先生觀察事物細致入微的好習慣。如果這時僅僅采用圖片或是課件導入就不利于學生對爬山虎的觀察與認知。但是,實物導入需要量力而行。有時教學內容不易收集實物,或實物不方便展示、攜帶時,就要選擇其他方式。如教授《翠鳥》這一課時,如果為了教學特意去購買甚至是捕捉翠鳥則是不適宜的。
2.聲音導入,即將與課堂有關內容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教學磁帶
聲音導入的優勢是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激發學生聯想的同時因為看不到畫面而引發好奇。聲音導入一般被運用在散文與詩歌的教學中。在《鳥的天堂》這一課中,用教學磁帶導入,錄音中不僅有劃槳聲,水聲,船與水面的摩擦聲,等到達大榕樹下時,更有陣陣的鳥鳴聲,聽之令人心曠神怡。此時,這幾種聲音的混合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課本的世界中—鳥的天堂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聲音導入亦有其劣勢,聽覺媒介單一,學生不易集中注意力,缺乏形象直觀等。硬件條件不高的學校也可多采用此種導入方式。
3.圖片導入,即用圖片形式將與課文有關內容展示出來
圖片導入的優點是內容由文字轉變為可視的形象,容易讓學生展開聯想。在教授《草原》這一課是,用蒙古人民草原生活的圖片導入,藍天碧草讓無法身歷其境的學生能對其有大致的了解,看到作者筆下的“綠毯”、點綴著草原的白色羊群,典型的蒙古包與服飾瑰麗的蒙古人民。但是圖片導入的缺點亦很明顯,就是表現手法僅限于平面,單一。圖片導入適合硬件條件不高的學校。
4.課件導入,即教師在多媒體課堂上用其制作的課件部分導入課程內容學習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開始產生并被廣泛的運用在課堂上。多媒體課件集畫面、聲音、影像為一體,將課堂內容生動地呈現出來。例如在教授《長征》一課時,課件導入紅軍過雪山,走草地,巧過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片段,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了學生們對長征精神的共鳴,渲染了課堂氣氛。課件導入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課件導入亦有缺點,即豐富的畫面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秩序不易得到維護等。課件導入適合一些具備條件的學校。
5.談話導入,即教師利用自身講述或與學生的交流引發新課的學習
一般教師在遇到一些較易處理的課程內容時會采用此種方式。談話導入優點是導入過程短,迅速,直接指向問題呈現的中心,學生參與度高。其缺點是導入過程,內容需經過精心的設計方能達到效果。此方法常被用于教授童話或敘事性故事中。教師直接提出疑問或利用談話引發學生注意力,投入到新課學習中來。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導入方式,還有更過的導入方式被發現并使用。硬件設施不完善的學校可采用一些較簡單的導入方式。條件完善的學校可選擇較復雜的方式。
6.詩歌導入法
詩歌是我國悠久文化傳統中的一朵美麗的奇葩,其語言精練、優美、含義雋永。用恰當的詩歌導入新課,語言精練簡潔,還可將學生帶入一種如畫般的優美境界。在學習現代詩《小橋流水人家》時,老師可吟誦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以曲中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為題,作者的家鄉與詩歌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有沒有聯系?一樣嗎?學生會順利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7.溫故知新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注重語言的運用,讓學生有扎實的語文基礎。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因此復習知識也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講《飲湖上初晴后雨》時,讓學生先背《游園不值》,那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看看詩人蘇軾的眼中夏天是什么樣的,是酷暑難耐還是大雨滂沱,還是另一番景象?學生投入詩歌的分析。
在此,我認為,教師不可過于頻繁的使用課件導入。因為有些課程內容需要不同的導入方式才能體現效果。例如《觀潮》這篇課文,如果教師一開始就使用課件導入觀潮場景,雖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效果比較短暫。筆者認為可先采取聲音導入觀潮時排山倒海的潮水聲,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隨著課文的學習一步步揭開錢塘江大潮的真面目。而在教授一些課程時,實物導入往往也比課件的效果更好。例如《畫楊桃》這一課,利用實物讓學生自己畫一次楊桃,比觀看畫面的體會更深刻,從而明白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道理。
總之,上課是一門藝術。如何上好一堂課是每位教師終身探索的事情。我們不僅要根據課程要求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在其他環節更是如此。“任重而道遠”,如何建設一個精彩的語文課堂是語文學科教師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