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霞
◆摘 要:智障兒童智力低下導致自我生活和生存能力也弱,為執行培智學校的培養目標,把他們培養成為能適應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公民。我們從開發校本課程、開展情景模擬、展示勞動技能以及協同社會實踐,提高智障兒童的自我服務能力。
◆關鍵詞:適性;實踐課程;自我服務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低下,動作協調能力、思維能力差,其自我生活和生存能力也較弱。“培智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的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適應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公民”,也就是說培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傳授給學生系統的、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在于為他們成為社會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礎。因此,在培智學校,要致力于智障學生社會生活和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課程是基于當地智障學生生活經驗,旨在提高其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實踐性的校本課程。
一、開發校本課程
(一)撰寫課程綱要
學校根據智障學生日后生活所需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規范認知,編制了以“生活服務”為中心,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為根本,以適應社會所必須的能力為主線、以實際生活情境為內容、以學會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校本課程綱要。
經過調查和反復評估智力障礙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發展特點,從“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編制生活服務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教材,這樣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相應的生活情境可以更多地喚醒學生的認知,課堂上的環境氛圍、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中社區、家庭中的情境達到高度的吻合,為學生的知識運用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從智力障礙學生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自強能力等三方面的教育培養出發,開設校本課程。
(二)課程組織形式
1.開展學科知識綜合性教學
智障學生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主陣地在課堂。需要多學科的支持,學科間不斷滲透生活、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如生活語文教學中開展認識蔬菜的教育,我們還向學生進行愛勞動,簡單種植方式的介紹。在運動保健課中,我們開展了“拔蘿卜”比賽活動,在活動中老師對學生滲透愛勞動、愛生活的教育。在班隊活動中的講衛生、愛勞動、愛學校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時,我們始終把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2.開展生活適應體驗性訓練
為了智障學生有真切的實踐機會,學校安排每月了校外生活適應體驗活動。如在縣城一年一度的大型美食節上,孩子們根據身上的經費,自由挑選美食,嘗試與商販們討價還價。每周的生活勞技拓展課上的食物材料,都是學生們在附近的鳳凰山菜場選購的。“阿姨,青菜多少錢一斤?”“可以便宜一點嗎?”“謝謝”孩子們有禮貌的購物已經形成習慣了。
3.開展生活勞技拓展性教學
為了保證自我服務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學校生活勞技校本課程訓練活動做到“定時、定人”,每周三下午三節課為生活勞技拓展課教學時間。我們挑選生活能力較強的孩子,進行拓展性教學。這些孩子大部分集中在高年段,主要開展職業類的勞技活動。開展的教育活動即畢業支持性項目。包括洗車服務、客房服務、種植栽培等。每項教育活動均有詳細的方案,有具體負責指導的教師和經費的保障。同時每月對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每學期對教師進行教學效果的評價。
4.開展生活自理個別化輔導
學校招收的大多數重度智障學生,這些孩子的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當集體教學不能夠很好的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時,學校為這些特殊學生專門開設了個訓課。一般是一對一的個別輔導,經過不斷的小步子、多循環的回合教學,智障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開展情境模擬
智障學生大多情況下獨立生活能力差,生活天地狹窄,社會交往十分有限,使他們很難融入社會,更沒有能力去參與社會活動。所以,綜合實踐課程內容應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突出智障學生教學的直觀性和真實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各種起碼的自我服務能力。我們打破封閉式的學習環境,把社會場景搬到生活適應課堂中,真實的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們入情入境的去學習和操作,從而提高智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利用現有資源,配備家政室、小超市等,結合單元主題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認知內容、模擬實踐的場景和實踐場所,培養學生基本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
三、展示勞動技能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決定了其成果展示的開放性。成果展示我們實行對內和對外的兩種方式。對內是我們是向本班進行的階段性成果展示。對外我們是向家長、全校、社會進行展示。如:舉辦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上,我們開展了金牌廚師的爭奪賽,學生們捧出香噴噴的蛋炒飯,色香味俱全的水果拼盤,造型各異的花樣面包展示在社會愛心人士面前。在國際殘疾人日慶祝活動上,學生做出誘人的蛋糕、壽司、茶葉蛋,捧到各界愛心人士面前,大方的邀請他們品嘗。在這些觀眾的唏噓和贊嘆聲中,體現了智障學生的價值,他們分外的自信和驕傲,同時更激發了他們參與綜合實踐的積極性。
四、協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有助于學校生活課程的教學實效,通過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鍛煉家務勞動、體驗休閑娛樂,提高智障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為將來更好地融于社會,參與社會,為生存奠基。社會實踐課程的特點需要學校廣納社會資源,通過與智障學生家庭、智障學生所在社區協同合作,共同為兒童的社會實踐創造條件。
通過綜合實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改掉了不良的行為;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賦予了更多生活的體驗;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實踐與研究,學校社會影響力逐漸提高。學校承擔起全縣特殊教育的“核心校”的職責,為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生活教育和發展提供專業支持,經常為全縣資源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