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葉俏娜
◆摘 要: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平均發病年齡為55歲,70歲人群發病率達120/10萬,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但是帕金森病的病因、診斷、治療手段都不明確。因此,近十幾年,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圍繞帕金森病的科學研究層出不窮。本文主要總結了近十幾年帕金森病在病因、診斷和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帕金森病;致病機制;早期診斷;治療進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的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1817年由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首次報道及系統描述,現今嚴重影響世界各地區人口健康,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帕金森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制和姿勢平衡障礙。除去典型的運動癥狀,許多病人在早期就出現嗅覺減退、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抑郁等。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表現是黑質多巴胺神經元變性死亡,殘存的神經元內存在α-突觸核蛋白和泛素染色陽性的胞漿內嗜酸性包涵體,即路易小體。據估計,到2050年我國PD患者的人數將由現在的200多萬增加至將近800萬。近年來全世界范圍內對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研究不斷發展和進行,也取得了一些建設性的成果,但有些難題仍然需要我們進行攻破。
1帕金森病機制研究進展
以往認為,帕金森病的發病主要是由環境因素所介導。近十幾年的研究揭示帕金森病的發病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決定的復雜機制。基于人群的流行率和發病率研究顯示出年齡和發病情況的強相關性。年齡大于60歲的人群中約有1%受到影響,在80歲的人群中大約有3%的老年人發病。在家族性帕金森病中,有較早發病的可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的風險發病率也隨之上升。早期的研究通過非親緣關系連鎖分析尋找與帕金森病相關致病基因發現了第一個基因—SNCA。該基因的錯義突變引起氨基酸位點改變,導致a-突觸核蛋白容易聚集,也為路易小體的形成提供了主要成分。其他幾個與帕金森病常染色體遺傳機制相關的基因分別是:LRRK2,VPS35,EIF4G1,DNAJC13,ATP13A2,C9ORF72,FBXO7等等。根據研究觀察有90%的帕金森病患者沒有可識別的遺傳標志。同時,研究觀察到許多改變帕金森病患病的因素在小鼠體內發現了有同樣的神經保護或神經毒性作用。其中保護因素包括:過量的牛奶、農藥、MTPT、癌癥、外傷性腦損傷、糖尿病等。保護性的因素有:體育活動、NSAIDs、鈣通道阻滯劑等。
2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
帕金森病早期癥狀并不典型,明確診斷困難,當出現典型運動癥狀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均產生明顯影響。因此,早期診斷、及時干預,對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和預后極為重要。現今的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主要從臨床癥狀、生物標志物和影像學三個方面進行評估。臨床癥狀方面主要是非運動癥狀,生物標志物主要基于帕金森病發病過程中涉及到的免疫學、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細胞凋亡等生物學過程以及近年在家族性帕金森病中發現的帕金森病相關致病基因。主要的檢測指標包括:腦脊液α-突觸共核蛋白表達變化、外周血α-突觸共核蛋白表達變化、唾液α-突觸共核蛋白表達變化、與線粒體電子傳遞鏈功能相關的復合體Ⅰ和Ⅳ,8-OHdG,GSH,SNCA以及LRRK2基因檢測。影像學主要方法有有檢測黑質回聲的經顱超聲、觀察中腦-黑質結構的擴散張量成像DTI),以及檢測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的PET和SPECT。
3帕金森病的治療進展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手段不斷發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基因治療、康復訓練和飲食治療等。抗帕金森病藥物已發展至第3代,第1代為抗膽堿能藥物、第2代為左旋多巴、第3代為多巴胺能受體激動劑,其他藥物新劑型有:腺苷A2A受體阻斷劑、MAO-B等。這些有效的治療手段都是對癥治療,控制癥狀為主。現今帕金森病治療的主要目標是調整帕金森病情的藥物,延緩或阻止神經退行性變的進程。研究帕金森病團隊將分子機制、信號轉導通路、氧化應激、膜通道的調節作用與防治藥物的研發有機結合起來,探討神經變性病新型藥物的作用靶點,探索新型藥物的治療作用及作用機制,為P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療策略。主要的探索方向集中在抗凋亡治療、基因治療、干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結合精準醫療的手段,達到改變病情的目的。帕金森病在臨床表現和治療手段方面都呈多樣性發展,我們預計帕金森病病情調整治療方法的發展也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參考文獻
[1]Lorraine V Kalia,Anthony E Lang.Parkinsons disease[J].Lancet,2015,386:896-912.
[2]Alberto Ascherio, Michael A Schwarzschild.The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J].Lancet Neurol,2016,15:1257-72.
[3]Paul M. A. Antony,Nico J.Diederich,Rejko Kruger.The hallmarks of Parkinsons disease[J].FEBS Journal,2013:5981-5993.
[4]高中寶,王潔,王煒,陳彤,孫虹,王振福.帕金森病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5,15(10):7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