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楠 楊軍
【摘要】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提出較高要求。但反觀現當代小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沒有閃光點等現象,故而從發現的藝術、提升的藝術、評改的藝術、下水的藝術、命題的藝術等五個方面,分析了于永正先生的作文教學藝術,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的兩方面,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些許作文教學的思路,幫助小學生提升作文質量。
【關鍵詞】習作;教學;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發現的藝術
調查研究發現,小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空洞、沒有實際內容的現象。對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小語界名師于永正先生提出了教師應善于觀察和發現學生身邊發生的小事,引導學生將這些事情寫進自己的作文。例如,一次于老的妻子收到別人送的一份雙人傘的禮物,于老覺得這把傘很新奇,就將這把傘帶到課堂上展示,讓學生自己觀察雙人傘的細節,然后寫一篇文章。還有一次于老去教育局商量事情,看見主任的桌子上有一盆瓜葉菊,于老看見這花的花朵像菊花,葉子像黃瓜覺得很新奇,于是便向主任借來此花,主任得知是要用這花上習作課,被于老的熱情感動,便將這盆菊花送給了于老。還有一次,于老在學校的垃圾箱中看見一塊只咬了一點點的面包,覺得這樣的舉動很浪費,便將這塊面包撿起來,拿到課堂上,要求學生寫一篇如果你碰到了這位扔面包的同學的發言稿……
于老作為一名優秀的作文教育教學工作者,總是能善于發現身邊的小事。在一次回答青年教師的提問中,于老關于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這一問題,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我喜歡作文,所以從讀初中就養成了動筆的習慣,因而也就養成了觀察、思考的習慣。老師發現得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師的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可見教師自身喜歡寫作,養成動筆的習慣,可以培養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激發學生習作的欲望,拓寬學生習作的視角。
二、提升的藝術
作文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頭戲,但是現在小學生的作文質量并不是很好,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質量呢?于老認為,小學生不會寫作文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則是小學生讀書少。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如果小學生肚子里沒有“墨水”,又怎么才能將“墨水”倒出來呢!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漸漸地學生就大量地積累了各種“錢財”。這些“錢財”也包括“一定的文字的搭配組合、情感的表達”。學生只有掌握了文字搭配組合、情感表達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文章得以運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孩子都不愛讀書,于老對這種現象的解決策略則是“強迫他讀”。 人一定要養成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關鍵期,學生在小學階段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終身受用,所以小學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但是在強迫學生讀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出要求。首先要要求每人都做讀書筆記,但以摘抄為主,并且要定期做檢查。其次,一定要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孩子,這樣可以進一步激勵孩子的讀書興趣,尤其是因為讀書在作文和談吐上有變化的同學。同時也要批評表現不好的孩子,警醒他。最后,老師也要為學生做好表率,要求學生讀書,老師也要經常讀書,經常和學生交流讀書經驗,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于老認為小學生不會寫作文的第二個原因是,積累生活和感受少。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看看校園里的一草一木,看看校園里的各種小動物。讓學生先認識它們。但是光認識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讓學生學會感受。劉勰曾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有了感受學生才能做到情動而辭發。所以教師可以先將自己的發現、感受傳遞給學生,慢慢地,學生就可以自己發現新鮮的事物,自己獲得新的感受!
第三個原因則是要多做。于老認為,每周要求學生寫一篇像樣的作文即可。平時也要求學生寫一寫日記。但是對于日記不要做太多的要求,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厭煩。于老每次要求學生寫日記是完全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從不限制學生的日記字數,如果學生想多寫可以多寫些,想寫幾行也是可以的。但是每周至少有一篇像作文的日記。這樣減少了學生很多的壓力,如果經歷的事情多,感受多就可以多寫幾句,如果沒發生什么就可以少寫一些。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如果一味地加大訓練強度,學生很容易去抄書上的作文,或套用別人的話……畢竟小學生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要對小學生要求過高。拔苗助長最后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
三、評改的藝術
于老評改作文的方法主要遵循四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收上來的作文,每一篇都會仔細瀏覽。
第二是記下每個學生寫的精彩之處,然后畫上波浪線,并且針對每位學生的每篇文章的某句話做眉批,這樣的眉批不僅針對性強,而且避免了總批的千篇一律。
第三條原則是打分。學生其實最關心自己的分數,最關心自己的作文里被畫上了多少條波浪線,寫了什么評語。
最后一條原則是,每篇作文讓學生先互改。要求學生畫出覺得對方寫的精彩的地方,并且用“?”表明哪里有問題,如果可以,也可以加些眉批和總批。經歷這個過程后,再由學生自改,改好后再由教師來做最后批改。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批改別人的作文,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精彩之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而且這種方法也可以減少教師的工作量,至少不用大批地挑學生的錯別字了。
四、下水的藝術
“下水”這個詞是葉圣陶先生從游泳那里借用過來的。“教游泳當然要講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諳水性,跳下去游幾陣給學的人看,對學的人好處更多。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因為教師寫“下水文”,教師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這篇文章哪里不好寫,哪里寫起來復雜。所以寫下水文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很重要。于老就很擅長寫下水文。一次學校舉行運動會,年級組決定讓學生寫《記我校春季運動會》的作文。但是于老一下水就知道這個文章不好寫。因為有太多事情可以寫,如果每件事情都寫,那每件事情都寫得不全面,如果好多事情寫得太簡略又有些對不起“我校”這二字,于是于老當機立斷將作文題目改為《春季校運會散記》,在大題目下邊分三兩個題目讓學生自行選擇。因為于老班級有位同學獲得了四百米冠軍,于是其中一個分題目則是《趙彪第一!》。在這次運動會中本班還有一位運動員因為摔倒失去了奪魁的機會,于是另一個分題目應運而生了——《雖敗猶榮》。因為于老的下水,讓學生的作文簡單了很多,也充分體現了于老對學情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