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鈺
【摘要】西方現(xiàn)代詩歌不同于其他文體別有一番語言魅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追求對于個人自身情感的感知。筆者以共感出發(fā),望在實際教學中以朗誦法等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進程。
【關鍵詞】西方詩歌;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西方現(xiàn)代詩歌不同于小說曲折離奇,也不同于文言文生澀工整,更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它擁有屬于自己的文體形式和明晰特征,將詩人內心熱烈澎湃的情緒轉化為隱喻的文字。
一、初中語文中西方詩歌閱讀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華東師范大學方智范教授在2005年3月的《中學語文》上發(fā)表的文章中提及了“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讀者共鳴,提升為人類普遍共通的情感,才能體會經典作品的內涵”。共感是我認為學習現(xiàn)代詩歌作品時最重要的因素。獲得共感,學生才能接過詩人蘊藏在文字中的蓬勃力量。
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歷史較我國現(xiàn)代詩更為長久,相對的富有自由和浪漫主義,尤其在乎個人的獨特品味和態(tài)度。新課標中強調“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以“共感”為主要切入點帶領學生貼近作者思想獲得屬于自我的獨特審美體驗,不再“逐字逐句”翻譯對應,防止用教師想法代替學生思想。
二、西方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上現(xiàn)存的有待改進的方面
《歐美現(xiàn)代十大流派詩選》中梁宗岱先生用這樣的話來評析馬拉美的詩:“摒除一切客觀的寫景、敘事、說理以至感傷的情調,而純粹憑借那構成它底形體的原素—音樂和色彩—產生一種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喚起我們感官與想象的感應,而超度我們的靈魂到一種神游物表的光明極樂的境域。”詩歌文體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翻譯文本和原文間存在理解上巨大的溝壑,學生在學習詩歌并理解感受生命共感上會因為產生譯者書寫的內容和思想上同原著的出入而產生誤讀,使得學生與詩歌原作者仿佛隔空對話。
再一方面,七年級的學生對外國作品中涉及的外國文化不甚了解,一部分教師也對外國文化理解不充分,在教學中更依賴于中文參考資料,這就使得“感同身受”難以實現(xiàn)。當前許多課堂缺乏多樣的趣味教學方法,只有使用多樣化的授課方式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消除文本和實際生活的隔膜。
另一方面,西方詩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其擁有獨特的審美取向,從小學習東方文化的學生會較易先行為主的認為西方詩歌意象格外復雜生疏。
接下來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為例,進行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設計,重點設計突出詩歌學習體會詩歌獨特的生命情態(tài)。
課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對象
七年級下學期學生
學情分析
這是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西方現(xiàn)代詩歌,該階段的學生已經擁有了較為流利的基礎交流表達能力,但語文課程整體上學習難度明顯上升。教學中要注意使用合適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詩人對生命自由、美麗生活的極度向往與渴望情懷。
1.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流暢地通篇背誦,注意節(jié)奏變化,把握重音。(2)借助中西詩歌重疊的情感象征,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3)能用簡單的文字概括自己對詩人內心思想情感的理解,能流利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學目標
有感情且節(jié)奏明晰地朗讀詩歌并能夠獨立通篇背誦,抓住頓點和重音;將西方詩歌和中國詩歌進行交叉比較,以初中學生更熟悉的中國詩歌為階梯,幫助理解詩中聯(lián)想和想象的運用,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注意體會詩人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之情。
3.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采用朗誦法、情境教學法、中西詩歌比較法等。
4.教學過程
(1)教師先介紹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1825年年輕的普希金被流放至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在漫長的流放歲月中,仍然擁有堅定信仰的普希金創(chuàng)作了本詩。普希金在詩中不僅僅是在安慰鄰居小女孩一時的難過終究會過去,也是在告訴自己光明的未來一定會在前方等待,農奴制必將被推翻。以故事引入,帶動學生的興趣,再在合適的背景音樂中(例如《十二月黨人之歌》)以充沛的感情來朗讀全文。(2)請學生分析老師朗誦時情感變化和相關語氣的表達,小組合作朗誦再復述詩歌內容。(3)教師以提問形式分析詩歌中的思想情感。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黃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作比較。《上堂開示頌》中黃檗禪師用一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形象生動的寫出梅花寒冬綻放的不易,更表現(xiàn)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請同學們分析《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哪一句和這個意象相似?(4)教師提問引導全班分析作者被欺騙之后的心情如何?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感受堅定信念能點亮未來,現(xiàn)在的痛苦經歷都是未來會懷念的努力過程。還可以和《警世賢文·勤奮篇》中的那句名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進行對比突出中國古詩中意象委婉的作用和西方詩歌中直抒胸臆的快感,體會文化帶來的不同文字魅力。(5)和同學一起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看看生活是否“欺騙”過我們?那么面對生活的“欺騙”我們應該怎樣面對?(6)課后在工具書的幫助下了解英文原著,根據閱讀成果和學習收獲用視頻形式講述相關故事或者心得上傳班級網絡管理平臺,開發(fā)孩子的自主創(chuàng)造性。
俄國文論家別林斯基在《別林斯基論文學》說過:“偉大的詩人談著他自己,談著我的時候,也就是談著大家,談著全人類……人們在他的悲哀里看到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靈里認識到自己的心靈。”共感是一種能夠通過文字傳遞的情緒美,它將作者的詩作成就為全人類的經典,給孩子們帶來人生啟迪和前人智慧,是重要的精神財富,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
根據《未選擇的路》這篇詩歌的特點和內容做出如下課程設計:
課題
《未選擇的路》
教學對象
七年級下學期學生
學情分析
經過上一首現(xiàn)代詩的學習之后已經大概接觸了現(xiàn)代詩的形式,還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現(xiàn)代詩的特征,教學中要注意拉近學生對于作者慎重選擇未來的感受,將作者的觀點做以參考聊聊學生對自己人生的態(tài)度,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寫作形式。
1.教學重點
(1)用充沛的思想情感來流利正確地朗讀。(2)以“荒草萋萋,鮮有人走的路”為中心,分析這條“路”是不是實際意義的路?作為文學意象它的內涵是什么?(3)學會一定意象的使用,在不同文本的對比下理解意象的內涵和實際應用方法,更活學活用在自己的文章中。(4)理解詩人面對人生選擇不隨波逐流,能勇于冒險的精神。
2.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分清節(jié)奏讀出感情;能通過中西詩歌意象含義之比較理解詩中意象的使用和共同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不同含義,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提升學生對于人性情懷和理解能力的認知。注意體會詩人面對選擇的慎重嚴謹,要明確勇于冒險不隨波逐流。
3.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注重以閱讀朗誦來升華對于詩歌的理解,使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朗誦法、情景教學法等。
4.教學過程
(1)用PPT的圖示來制造情景,教師配樂示范朗誦并安排分組表演朗誦,自評互評。(2)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在兩條路中選擇走“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那條路?這兩條路所代表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學生合作探究。
文學博士梵·第根曾在書中講道:“一種心智的產物是很少孤立的。不論作者有意無意,像一幅畫,一座雕像,一首奏鳴曲一樣,一部書也是歸入一個系列之中的,它有著前驅者,它也會有后繼者。”僅僅舉例詩中“路”這一意象,我們能在書中找到許多。
阮籍在《詠懷詩》中用“路”象征著她對人生的“上下求索”。阮籍人生的路有同世俗相關的“世路”,也有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天路”。阮籍在詩中鄙棄依附權貴的“勢路”,他說“勢路有窮達,咨嗟安可長”(其二十五),依附權貴仿佛是渺小的通達,只要咨嗟就能獲得長久的安寧。可當時的政壇可以說是“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其三十五),烏合之眾們將阮籍這般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逼走。因此詩人要“飄飄云日間,邈與世路殊”(其四十一),告別黑暗的“世路”尋找自己能夠實現(xiàn)理想的“天路”。阮籍詩中的路意象形象再現(xiàn)了阮籍對政壇的失望和對難以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痛苦。
那結合例子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探究形式想象作者的路又是什么路?代表了什么樣的深層內涵?
(1)抽取幾名同學回答并以自己的話講講詩人想法,教師提問補充,引導學生分析關鍵字詞的內涵。
(2)展示課文的不同翻譯版本,學生分組討論每一版本的優(yōu)缺點,再與課本翻譯版本進行比較,分析哪一版本使用的意象比較精妙。
(3)討論同學生共同提問現(xiàn)代詩歌寫作的特點,綜合分析文體特征。
(4)分組布置任務,以某一意象為中心課后創(chuàng)造一首小詩。可以詩配畫或者是視頻、音頻或動畫等多樣形式上交,展示在班級文化園地。
三、總結
在實際教學中建議更多的使用朗誦法和中西文學比較法。
新課標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閱讀朗誦部分十分注重,要求要以有情感的朗讀為基礎,注重語言的積累、感受和使用。要在現(xiàn)代詩歌中感受共感,獲得共感,還使用合適的誦讀方法,體悟現(xiàn)代詩歌的抒情性即音樂性。其次,教師還應進行充分的示范,穿插具體的朗誦技巧和字詞解讀,讓學生能受到啟發(f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
現(xiàn)代詩歌的含蓄使得學生在充分領會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留有更多的空間在比較了解上,使用之前學習過的一些文本或例子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更好的發(fā)揮學生對于文本的自我探究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讀寫結合,不應割裂讀寫。二者相輔相成,對于學生的思想啟發(fā)有著重要的意義。詩歌的復述或是改寫,一方面能夠加深作為讀者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則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想象能力,開發(fā)學生思維,活躍課堂。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對于詩歌的共感,沒有獨創(chuàng)的意象也沒有不能領會的詩意,在共感中學會使用意象、品味意象,對于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和文學品位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歐美現(xiàn)代十大流派詩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3]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