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26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進展快等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乃至生命[1]。臨床上治療支氣管肺炎的藥物種類較多,一般以抗生素為主要藥物,近年來抗生素的耐藥問題日益顯著,單一使用抗生素療效不確切[2],聯合中醫藥治療可減少抗生素帶來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分析90例支氣管肺炎患者的治療措施及相應效果,觀察華蓋散辯證加減療法配合西藥對該病的治療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3個月至3歲,平均 (1.98±0.70 )歲;病程1~10 d,平均 (5.82±2.89) d。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個月至4歲,平均(1.05±1.06 )歲;病程2~10 d,平均(6.75±2.76) d。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第7版)中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 發熱、嘔吐、拒食、嗜睡、煩躁、喘憋等,出現咳嗽、咽部有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兒呼吸時出現呻吟聲;②體查:肺部聞及濕羅音,甚至嘴唇周圍和手指腳趾端出現發紺;③胸片提示肺上出現非特異性的斑片狀肺實質浸潤的陰影;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有所增加,C反應蛋白水平大多數升高。
1.3 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風邪戀肺證的辨證要點: 咳嗽,以夜間與清晨為甚,呈陣發性或短時間持續,(不)伴有喘鳴和氣急,無痰或少痰,痰為黏液性或漿液性,難以咯出,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或兼浮或者指紋色紅。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辯證標準;③經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明確為病毒感染者;③對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④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或者造血系統疾病者;⑤依從性差不配合者;⑥病情重存在呼吸衰竭、心臟功能衰竭等并發癥者。
1.6 方法 對照組 西醫常規治療:抗感染、化痰等對癥支持治療。具體為: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鈉(生產廠家:蘇州二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C11601021;生產規格:0.75gC23H27N5O7S0.5g與C8H11NO5S0.25 g),按照每次0.75 g/kg劑量溶于100 mL0.9%氯化鈉溶液中(生產廠家:西安京西雙鶴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4114A;生產規格:100 ml:0.9 g),一日2次靜脈滴注鹽酸氨溴索口服液(生產廠家:天大藥業珠海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401;生產規格:60 ml,0.36 g);鹽酸氨溴索口服液:1~2歲,每次2.5 mL,每日2次口服;2~4歲,每次2.5 mL,每日3次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基本方:麻黃3 g,紫蘇子5 g,苦杏仁3 g(打碎),橘紅3 g,桑白皮5 g,茯苓5 g,桔梗3 g,甘草3 g,加減:痰多者,加法半夏3 g,前胡5 g;納差者,加萊菔子5 g,雞內金5 g;鼻塞、流涕者,加紫蘇葉3 g(后下),防風3 g;痰黃稠者,加浙貝母5 g;大便干結難解者,加瓜蔞皮3 g,瓜蔞子3 g。根據年齡適當調整中藥飲片用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煎至50~80 mL,分早晚2次餐后服用。治療3~10 d后統計療效。
1.7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天數。其中臨床癥狀體征主要包括發熱、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等。②觀察對比兩組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
1.8 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治療3~10 d后判斷療效。顯效:發熱、咳嗽、咯痰、喘息等臨床癥狀消失,肺部聽診無濕性啰音,血液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檢查結果正常;有效:無發熱,咳嗽、咯痰、喘息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有輕微的咳嗽癥狀,肺部聽診無濕性啰音,血液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檢查結果接近正常;無效:發熱、咳嗽、咯痰、喘息等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者加重,血液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檢查結果無下降或者上升。總有效率= ( 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天數、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天數,發熱、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等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住院天數發熱咳嗽咯痰喘息肺部啰音對照組458.89±1.202.44±0.576.58±1.617.04±1.727.09±1.727.56±1.51觀察組456.40±1.42?2.0±0.88?4.78±1.15?5.47±1.16?5.34±1.05?5.88±2.1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 白細胞計數/109/L C反應蛋白水平/mg/L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513.98±8.1910.2±3.96?9.88±20.582.19±3.12?對照組4514.09±4.038.27±2.49?#10.91±17.151.04±1.2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支氣管肺炎的主要癥狀有咳嗽、咯痰、喘息,因為小兒氣道相對狹窄,表面纖維細胞功能不完善,咳嗽反射差,造成排痰能力不足,痰液不容易咯出,痰液阻塞氣道,以致氣喘[4]。西醫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但近年來,細菌耐藥性問題面臨嚴重挑戰,二重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上升,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5]。
中醫認為小兒支氣管肺炎屬于“肺炎喘嗽”范疇。小兒肺臟嬌嫩,成而未全,形氣未充,內臟精氣不足,衛外不固,易感外邪,上犯于肺,肺失宣降,肺閉不宣,化熱灼津煉液成痰,阻于氣道從而出現肺氣閉塞,出現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中醫認為應以宣肺開閉進行治療。華蓋散來自《圣濟總錄》,所用藥物主要有麻黃、紫蘇子、苦杏仁、橘紅、桑白皮、茯苓、桔梗、甘草等。麻黃主入肺經,辛開苦降,能夠宣降肺氣,以宣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氣壅遏所致的咳嗽氣喘,無論寒、熱、痰、飲以及有無表證,均可應用,尤其適宜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之咳喘;《本草綱目》:“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苦杏仁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紫蘇子有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的功效。橘紅辛、苦,溫。歸肺、脾經;《藥品化義》:橘紅,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蓋治痰須理氣,氣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桑白皮性寒入肺經,能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世補齋醫術》: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潤。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甘草調和諸藥。方中集作用于肺經之藥于一方,諸藥相伍,使表寒解、肺氣宣、痰涎化、喘咳平。小兒支氣管肺炎病情發展速度較快,及時給藥宣肺平喘,可有效控制患兒病情。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在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時明顯上升,當炎癥消失后下降,因此可作為支氣管肺炎的早期診斷和評價治療效果的指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液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量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發熱、咳嗽、咯痰、喘息及肺部啰音的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天數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因此華蓋散辨證加減配合西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可促使患兒臨床癥狀盡早改善,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抗生素用量,避免細菌耐藥及院內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華蓋散辨證加減配合西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療效顯著,患兒癥狀改善較快,有利于減輕患兒痛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