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琪 韶關學院
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農耕經濟社會以家庭為生產單元進行勞作,以性別為勞作分工標準——男耕女織。
農耕經濟特有的精耕細作和男耕女織的特點在瑤繡中有所投射和反映。根據《瑤繡》一書統計,瑤繡共擁有30種常見的形紋圖案。這些形紋圖案精致繁多,且巧小細致。繡娘選擇在衣角、領邊、裙邊、帽邊緣等細小處用形紋圖案去裝點。形紋特點以及瑤繡位置共同折射出瑤胞在農耕經濟社會下的精耕細作特點,繡娘用靈活的雙手在服飾細微處展現精致的瑤繡技藝,表達瑤胞在農耕經濟社會下的生活狀態、情感體驗和審美趣味。除了在服飾邊角處刺繡外,繡娘還會在衣背配花。整個衣背配花圖案形紋種類眾多、色彩鮮艷、美不勝收(見圖1)。

圖1 衣背配花
瑤族將性別作為社會勞作分工的標準,這一點在瑤繡客體和民間故事方面有所體現。繡品由瑤家女完成,擁有精湛的刺繡技藝不僅是瑤族阿妹的必要技能,也成了瑤族人的擇偶標準之一。在乳源瑤族流傳著許多關于形紋圖案的民間故事、神話和傳說。這些民間口頭文學融入了瑤族的生產勞作、經濟生活、文化信仰等多方面意識[1]。
根據《瑤繡》記載的口頭文學,我們可以了解到富有農耕色彩的民間故事和神話。例如,人形紋故事、界形紋故事、星星形紋傳說、鐵齒耙形紋神話等。(1)人形紋故事。妻子體貼丈夫辛苦勞作,制作了繡花巾替其擋風遮陽。故事塑造了體貼丈夫的妻子形象。(2)星星形紋傳說。有位瑤家阿哥前世是月亮,正好有位瑤家阿妹前世是星星。兩人長大終喜結良緣,婚后兩人情意相投,家庭和睦。瑤家阿哥一直都渴望擁有星星,妻子靈機一動用刺繡的方式繡出了星星形紋,以滿足丈夫的心愿。整個傳說勾勒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不但聰敏伶俐,還心靈手巧。故事中的妻子具有溫柔體貼、心靈手巧、善解人意的特征。這是以男性在農耕社會的需求來塑造女性作為妻子的形象。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文明由男性主導著社會話語權,這些妻子形象其實體現著在農耕文明下男性對女性的審美標準。
布料上,瑤族人會選擇黑色、藍色、白色。黑色和藍色主要是衣服底料,而白色是頭巾、扎腰巾的布料。顏色的選擇同樣體現了農耕文明色彩。相較于白色而言,黑色和藍色具有耐臟性強、易清洗的特點,更適合在勞作生產中穿戴。黑色在所有的顏色中最具吸熱性,散熱效果不好。而白色的頭巾滿足了瑤家男性在耕種勞作時對散熱遮陽的需求。
瑤繡的針號為11、12、13號。在刺繡針號范圍內,瑤繡所使用的針號比蘇繡大。蘇繡一般使用8、9號的針,甚至更小?,幚C針號說明:刺繡用線較為粗大。用更為粗大的線刺繡,整個刺繡圖案會更厚實且抗磨損能力較強。瑤繡的這一特點,清同治《象州志》就有記載:“瑤婦善織瑤錦,色美麗而耐久用。[2]”
其他學者以形紋內容為劃分依據,將瑤繡的形紋劃分為人形紋、祖先形紋、動物形紋、植物形紋、花樣形紋和其他形紋。筆者認為還可以進行細分,可以把納入其他形紋的木叉、鐵齒耙和鋸齒形紋歸為農具形紋,原因如下。
木叉是一種架木工具,用以輔助鋸木;鐵齒耙是耙地的農具,用以松動土壤;鋸齒是鋸木的刀片。這三種形紋無論是在內容方面,還是在工具功能上,都是用以耕作的農具。
在乳源瑤族中流傳著有關鐵齒耙形紋的民間神話,相傳,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在年老之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鐵齒耙似乎有了神力,自個飛快地把田耙好了,免去了這對夫妻勞作的辛苦。妻子感激鐵齒耙的功勞,用針線繡出了鐵齒耙形紋。
關于鐵齒耙的民間神話,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以農為生的瑤族家庭。鐵齒耙形紋反映了瑤族先人耕種勞作的工具——鐵齒耙。流傳在民間的鐵齒耙神話其實蘊含著神話思維。所謂“神話思維”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所謂象征、隱喻,就是某種具體的物象和某種特定意義之間的聯系[3]。故事中的鐵齒耙發揮出了神力飛快地耕地,減輕了農民勞作的負擔。這是瑤族農民樸素的愿望和心理寫照。
瑤繡的農具形紋不僅有鐵齒耙形紋,還有木叉形紋。木叉形紋也是瑤族的民間傳說,講述的是,瑤族木匠經常受到猛獸的襲擊而喪命。一名瑤族木匠在偶然間使用樹木枝丫抵住了老虎的頭,從而抵御了老虎的侵襲。自此以后,瑤族先人發現樹枝的枝丫不但有抵御猛獸的功能,還有架木的功用。這則民間傳說從側面反映了乳源瑤族人居住的地理位置。乳源瑤族身處山林之中,這里經常會有猛獸的出沒,威脅著瑤族人的生存。乳源瑤族又稱為“過山瑤”,這里有著“過山吃山”的說法。過山瑤族人將山作為賴以生存的資源,將木材作為搭建房子的材料,伴隨著對木匠和鋸齒的需求。鋸齒形紋以及現今所存的瑤寨(其建造材料大部分取材于樹木)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有關于木叉形紋的民間傳說,還反映了瑤族人在農耕文明下的生產力水平以及情感體驗。農耕文明的生產力水平發展有限,抵御災害的能力不足?,幾逑热藢γ瞳F有著天然的害怕和驚恐心理。
綜上所述,瑤族服飾是瑤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瑤繡與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與當地的民族習俗緊密相連,與深厚的瑤族文化一脈相承。瑤族刺繡不管是用料還是形紋都折射出了濃厚的農耕色彩,也是當時生產力和人們情感體驗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