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有目標、有指標、有路徑的行動就是最靠譜的抓手。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健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提出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并于2016年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去年,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鋪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建掛牌,國家部委的名稱中第一次出現了“健康”二字。面向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民健康的高度關注和責任擔當。
經過持續努力,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升。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0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于健康的追求與管理可以松懈。“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不斷發生變化。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近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為堅持預防為主,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效應對當前突出健康問題,必須關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細化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建設健康環境等部署,聚焦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問題,實施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中長期行動,健全全社會落實預防為主的制度體系,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國家層面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并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這些文件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繪就了“路線圖”和“施工圖”。
一個人的生命在于運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健康養成則在于堅持不懈的行動。《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高度凝練了健康中國行動的核心內容,明確了健康中國行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從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實施15項行動,并對組織實施作出了部署。
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實施合理膳食行動、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實施控煙行動、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健康環境促進行動、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實施糖尿病防治行動、實施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每一項行動都有目標、有指標、有路徑,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行動就是最靠譜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