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奇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黨和政府聯系三農工作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服務農民科技需求和農業科技扶貧的重要任務。為全面掌握南召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2017年我們組織縣鄉基層農業技術人員50余人對南召國家種植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摸清全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存在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設意見,以期為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一、南召縣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1、機構情況: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包括農技、植保、土肥、種子、質檢、農廣校等部門,推廣機構基本健全。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完成,進駐人員以縣級農業技術人員為主,各鄉鎮配備一名技術人員。鄉鎮農技站以農業中心的形式存在,主管大農業,歸鄉鎮政府統一管理。
2、隊伍情況: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人員中有農技推廣研究員職稱2人,高級職稱技術職務10人,中級職稱技術職務24人,初級職稱技術職務15人。鄉鎮農業技術人員30人,職稱以中級以下為主,學歷普遍較低。
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
一是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已經建成,共建設4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5個鄉鎮站,人員已經進駐開展工作,室內辦公培訓用品配備完善,區域站工作運轉順利。二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資金主要用于用于農業技術推廣補助,試驗示范基地補助和采用現代化推廣補助和農業技術人員能力建設提升培訓等方面。但受工作經費和人員編制等“瓶頸”制約,全縣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運行困難,加之基層農技人員“青黃不接”、“知識老化”,對骨干農技人員的業務能力培訓覆蓋面小、時間短、提升效果有限,傳統的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已難以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輕簡化、個性化和精準化需求,造成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的職能被弱化甚至缺失。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與中央、省、市的要求,與全縣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與廣大農民的需求相比,差距和問題仍然很大。
三、存在問題
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缺運行經費、基層農技人員學習培訓得不到有效保障,服務能力水平不高。部分農技推廣機構行使公益性職能存在困難,辦事效率不高,部分站職能模糊,農民在生產中遇到問題,解決渠道單一,效率不高。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1、認識程度不夠。近年來由于南召縣農業結構調整,糧食作物面積下降,花卉苗圃等經濟作物大面積發展,糧食生產占農民收入比例下降,部分農民群眾認為糧食生產已經不太重要了,農村政策已發生重大變化,對農技推廣隊伍的服務需求降低。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通過幾年來項目建設,縣域部分站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仍不能滿足農業綠色發展的需要,基礎設施依然滯后,嚴重影響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鄉鎮農技站沒有專門的服務場所,缺乏必要儀器、車輛服務工具、服務手段單一,嚴重影響了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
3、農技推廣隊伍老化、農技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農技推廣隊伍有職稱的同志僅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還是部分同志僅是工資職稱,在實際中不愿學習,能力水平有限,在職不能盡責,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4、體制僵化,農技推廣人才斷層嚴重。由于編制限制,2000年以來很少有專業的畢業生被單位聘用,鄉鎮沒有35歲以下的農技人員。縣站也沒有直接聘用的農業專業高校畢業生。縣鄉普遍存在專業人才斷層現象。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員進入基層農技隊伍已經刻不容緩。
四、對策建議
針對鄉鎮(區域)農技站管理運行存在的問題,充分挖掘縣級農技推廣機構潛力,統籌配置農技推廣人才資源,積極整合各類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資金,持續開展好全省農技推廣骨干人才與鄉鎮(區域)農技站長培育;積極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星級服務創建活動,多項目增量聯動、多主體協同煉“兵”、多層次發揮作用,激發鄉鎮(區域)農技站服務活力,拓展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切實提高鄉鎮(區域)農技站農技服務能力。
1、提高區域站人員的文化水平素質和農業技術知識。利用參加省、市業務部門組織的各項業務培訓、講座,了解新知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他們文化水平的同時也增加對農業生產的知識的了解。
2、利用農業專家下鄉指導農民機會進行傳、幫、帶。農業專家在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產環節到田間地頭進行宣傳指導時,讓他們親臨現場,針對具體問題,實地實景的觀察到農作物生產的指導過程,增加直接的感性認識,提高業務能力。
3、加強管理。由于區域站遠離縣城,與鄉鎮政府不是直接的隸屬關系,是“山高皇帝遠”,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建立起嚴格的規章制度。確保每周五天工作日到崗到位,周休日有值班人員。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利用微信、視頻進行動態的檢查人員在崗情況。
4、明確考核指標。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服務于農民、指導農民農業生產的,要掌握服務的方向、內容和技術要點,因此,要針對各區域站針對服務的范圍,建立起自己的示范點,種植相應的農作物。掌握、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服務、指導。
5、提升服務水平。一是常態化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認真開展苗情監測,科學會商與研判苗情及時提出農作物生產管理技術意見;全年結合關鍵農時,集中開展3-4次送科技下鄉活動,有效指導農業生產。二是針對低溫冷害、高溫熱害、洪澇干旱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及時發布信息預警,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指導落實防災減災措施。二要深入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每人分包5個以上農業村,每村聯系2戶農業科技示范戶,通過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運用農業科技脫貧致富。
(作者單位:473000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崔莊鄉農業服務中心)